举报
【方氏聚居地】
旌德
桃花源隐龙
旌德
桃花源隐龙 隐龙向以风景独特著称,诗人施闰章称之为“小
桃源
”。施在《隐龙山记》(清嘉庆县志)中写道:“
旌德
城南有山曰隐龙,崇山叠岭,望之若无径,涉小汐至,再始见山半有石阶,又渡小桥循磴而入。级穷得平址,外峻中夷,夹山而田可二千亩。山外最高峰曰:万罗山。厥支维二,其一为梓山,其一盘蹙委蛇至此屈伏故谓之隐龙。”隐龙又名龙山。村倚山而建,距旌阳7.5公里。龙峰来脉,高岭擎天,青山环绕,村居其中,可谓真正的“隐龙”。据《
旌德
方氏宗谱·原引》记载:方氏先祖西汉元始间,因王莽乱避地江左,子孙家于
歙县
之叶乡口(今
淳安
),其后元荡于唐时迁旌。元荡即方元荡,唐肃宗时
旌德
方氏先祖,因军功历官左神策将军、
新野
郡开国公、
淮南
行营节度使,晋爵义成郡王。历事五朝,亲总内外戎旅30余年。当时与杜黄裳、张弘靖、裴度皆以柱石名。施闰章在《隐龙山记》中也讲到:“汉章帝时太常卿、封
黟县
侯的方诸子孙散处旌阳,唐
广德
元年(763)析太平之
东乡
置县,处士方德让宅为县治,因名
旌德
县”。但首先安家的是宋
咸阳
令方伯源,志载宋
咸阳
令方伯源归里,游放山水之间,“至此叹曰:‘岩壑蔚深,殆天所以宅我。’爰肇居”。明尚书湛若水《龙山清暇》诗有句:“好山深处卧苍龙。”方子俊有诗:“谁识山中有隐龙。”当地有个传说:十年不落雨,人们求神降雨,以解旱情。当时天上玉帝被下界诚心感动,派出九条龙去降雨,其中一条龙到了邻近的
白沙
降雨,一头钻到沙里面后就没有出来。另八条龙就到龙山来降雨,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优美,就隐伏了下来,再也不想回去了。因此,龙山就像巨龙一样,围圈着这块风水宝地,保佑着一方黎民百姓。隐龙的最高峰称为火龙尖,上面建有龙王殿。到隐龙去寻古探幽,首先要经过一座三孔石桥。古桥名为“日成桥”、又名“天然桥”、“天赐桥”或“将军庙”桥。石桥横跨徽水河,这是旌绩旧时往来的必经古道,至今保存完好。据《隐龙方氏宗谱》记载:方觐颜遵父命”庀材鸠工,不日而成,题曰‘日成’”。“经始于康熙丁巳(1677)之六月,落成于戊午年(1678)之八月。名‘天然’者,以东西壁双峙,下盘石支柱,不假椎凿,故名”。天然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桥面居中不见有方石。据民间传说,古时
造桥
,为了有桥神保护,在竣工的最后一刻,将桥面居中留一空洞,不放石块,需要趁人不备,呼喊一人的名字,若这人答应了就赶快将最后一块方石盖上,他的魂灵就被吸去,永远成为守桥的桥神。行人在桥下讲话,就会有相同的回应,这就是桥神在回音。由于天然桥没有这块石头,但仍造得
成功
,这是老天赐予的,所以又叫“天赐桥”。桥下水流湍急,河床上许多岩石,其中白色的条纹石在水波的流动下就像一条巨龙在游动,非常逼真。天然桥的上游还有一座隐龙桥,位于版书沙塍村头。《隐龙方氏宗谱》是这样记载的:“隐龙桥,隐龙上村之所建也。嘉靖丙申(1536)冬,隐龙上村诸君子,以为是桥乃隐龙之孔道,遂纠族率党,经营倡造。” 顺天然桥上行400米处有座石亭,三面倚土坡而建,供来往行人休息之用。再往前2米,是一座圆形小石拱桥,名“凤仙桥”。走过小桥,是一条长500米、宽1米的石板路,每步一石阶,步步高升,形成了缓缓的小石岭。过桥上岭,中间的石板路可清晰地看到“马蹄印”。据说,太平天国军队从
绩溪
进入
旌德
县城,其中有一支军队沿着石板路去隐龙村,当骑兵来到这里时,惊动了山野的草蜂,那群飞起的草蜂对准马脚狠狠地蜇,痛得战马不停地踏脚,军队无法前行,只得回头,而石板上却留下了深深的马蹄印。经马蹄印上行50米,山坡裸露处有一巨大的直立石壁,高约5米,宽3米,而石壁壁面上镌刻了许多碑文,石壁根部砌有半圆形的水池。石壁上还有个神话故事。说是以前,隐龙在外做官的人很多,多到三斗三升芝麻官。为官千里,终年辛劳,过年总需回家。有个在湖广的官人,带着仆从,趁马坐轿,千里迢迢往家赶。由于路途遥远,到除夕那天赶到天然桥头时,天已黑了下来。这时,只听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一阵阵飘飘渺渺的仙乐声。过了一会儿,优美的声音由远而近,金晃晃的人影由小变大,只见一班神仙,踏着云彩,吹着笙箫。抬着一顶小巧玲珑用黄金铸就、珍珠点缀的轿子,向前飘去。他就带着仆从屏声静气跟在后面。后来只见这班仙人越飘越远,金晃晃的人影由大变小,抬着黄金轿进入这块巨石里去了。他叫仆从赶快做了记号,天亮后就在做记号的地方派人刻了文字。每当夜深人静,大地一片漆黑时,在对面的将军庙村就能远远地看见石壁里刻字的部位金光闪闪,隐隐约约显出一顶黄金轿。
走过石壁,沿着蜿蜒曲折的小道来到一座古石亭。据《
旌德
县志》记载:石亭名曰驻云亭,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亭为券形石亭,横跨旌(德)隐(龙)古道之上。拱门额有“隐龙”楷书阳文石刻;亭内券顶嵌有“驻云亭甃路记”,石碑4块,至今完好。进入隐龙村便见左右两座山,如同左狮右象把门。村口有单孔石桥,曰:驾虹桥,桥长20米。宽2米;另有一座残坊,为二柱三层石质“贞洁坊”,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方启都妻倪氏,苦节35载旌表建坊。被龙卷风毁坏,留下一堆断柱残石。村头的明代方氏祠堂也不复存在,仅存遗址。隐龙村中的隐龙湖最为著名,该湖又名毓秀湖,系人工湖。湖边千年古树,枝繁叶茂。清嘉庆县志:毓秀湖,一都隐龙上村村口,峰峦环绕,夹岸并植桃柳,水碧花明,莺啼鱼跃。御史方亨咸尝泛舟沉醉于此,诗云:“龙山绝顶一浤湫,波泛槎浮遍女牛。云影天光翻水底,桃花柳絮点堤头。飞觞宾客难辞醉,投辖山翁快久留。虽乏雨奇晴好句,胜传
赤壁
泛舟游。”《隐龙方氏宗谱》记载:“自前明迄国初,膏沃之田三十六亩余,筑堤四面,周遭成
石渠
,岁逢干旱,放流禾不枯。”传说当时修湖时,占用了村民许多田亩,方氏族人就成立了湖会,分成10股交租,以补偿占田之需。隐龙湖位于龙山之顶,形圆,水碧如镜,故又名“鉴湖”。“澄澄湛碧玉为栏”,清时湖四面都是石雕栏杆,今已不存。古时隐龙湖在全县首屈一指,是
旌德
著名的风景区,为历代文人墨客游历揽胜之地。清诗人方承恩在《湖上观鱼》一诗中写道:
龙湖周广六六亩,
浓翠沿堤皆绿柳。
黄莺白鹭招人游,
时来观水凭栏右。
每当风静湖面平,
数出银鲢间小鲰。
穿藻啖花逐队游,
扬鳍鼓鬣颁其首。
凌波莲叶漾田田,
下多雪色如船藕。
对兹佳兴思当年,
愚山老人邵村叟。
秋来泛月春泛花,
满船载得诗与酒。
为餍老饕烹肥鲜,
烂醉湖头争战拇。
及今人往风雅衰,
令我临渊嗟数久。
倘能盛气继前徽,
何异裴王辋川口。
这里的愚山指的是施闰章,邵村则是方亨咸,他们都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经常携友人泛舟湖上,赋诗唱和,留下许多绚丽诗篇。该湖夜景更美:“风静露清人影息,一天星斗浸波澜”,在月光下,村人常咏其间,“浴罢归来月未残”,多么令人惬意!湖旁
西北
角有一凉亭,匾额上书“毓秀湖”。人们可以在这里凭栏观湖,可钓鱼休闲,可谈心歇息。湖的上方有一名胜——一枚象征性的大印。所谓印,即是用花岗岩石砌成的方
方正
正的石堆,中间栽一棵树。岩石代表大印,树代表印把子。古人都能想出这样的主意,可见权力的重要。湖的东南面是
文昌
塔和武昌庙。塔高三层,象征一枝彩笔。在这里可以登高远眺,观赏湖景。武昌庙里供奉着武昌
菩萨
和吕洞宾的塑像,香火一直很旺。这个小小的村庄,算是“文武双全”了!湖的正东方向是方家大祠堂,叫仲祠,面积700余平方米,前进已损毁,后进保存了部分遗迹,中间台阶9级,左右两旁各8级。祠堂里有这个数字的石阶,可见方氏家族当年的荣耀。就像隐龙村当时的龙王庙一样,有着恢宏的气势。值得一提的是隐龙村尾的千年古井——八角井。周围有24块方石组成井圈,井口直径2米,井底有8个出水眼,冬暖夏凉。志载:“方家井在隐龙村心石底涌出,深不满四尺,虽盛夏万家取之不竭。”施闰章有诗咏井:
山润长疑雨,
千家旧井存;
蔬泉通地肺,
倒海泻云根;
饮酌人皆寿,
冰霜气益温;
蜇龙应有窟,
从此向真源。
除此之外,隐龙的古代的雕刻艺人也很有名,他们对当时的刻版印刷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掩映在山旮旯的隐龙村,正以开放的姿态,展示他们的独特魅力。(转自《
旌德
同乡论坛》,作者:方兴方)
点击加载更多...
本游记著作权归@frank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