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2017年6月-黔寻田园-5-大利寻宝
2018-10-21发布 426浏览
巭老鹰Lv42

521篇游记,1063粉丝

我的出行信息
  • 出发时间 2017-06-15
  • 人物 情侣/夫妻
  • 人均费用 4000
  • 出行天数 9
举报

清早被此起彼伏的画眉叫醒,走上回廊看外面晨雾昭昭,不远处的鼓楼若隐若现,仿佛仙境一般。 

       再看楼下,昨晚一起饭的大哥已经搭起了架子,今天要在杨大哥这里做木工活,要在2楼再做一个卫生间,方便以后来住店的客人。 

        突然很想看看村里木匠干活,这村子里所有的屋子、桥梁都是木制的,没有一颗钉子,这可不是一般的手艺哦。
        心里觉得,他们做屋子都要砍树,而且都是几十年树龄的,好可惜,杨大哥说,其实祖传的规矩对山林就在保护中了,村里人,砍树也种树,砍树也不是随意就砍的,砍的都是自家种下的,像这样一棵树,就是自己20年前种下的杉树,砍了树,就必须要种,不种,自家以后就没有树了。
        木匠大哥这会儿只拿出一把板斧,我们没能看到鲁班工具,不过就只用板斧就把原木砍成如此平整,而且和墨线吻合,没个十年八年的手艺,肯定做不到啊。



 

     不远处,一户女主人在颠着大米,村里人已经开始了一天的活计,看来我们起晚了哦,问杨大哥早上有啥吃的,把人家给问愣,人家村子里一天都只吃两餐呢,早上10点、晚上快8点再吃一餐,难怪昨晚那么晚才吃。

          不过也有个早餐店,小得不能再小,就为小孩子准备的,有些娃要上学,村子有自己的小学,是村子里唯一一栋砖混的屋子,每年级还有2个班,不过据说再办几年就要撤并了,让孩子们去镇子里上学,想想这么小就要住校,还真是。。。。。 
           看村里还是有卖吃的,打算自己买点对付,杨家大嫂说干脆给我们下了面条,让木匠大哥也一起吃点。

         肚里有食,心里不慌,我们开始了寻宝之旅。 
         杨大哥说,这里有4座花桥,6眼古井,还有古道等等,在村外山里,还有一个漂亮的瀑布。

          水上粮仓,粮仓建在水上,防老鼠防火,原本计划专门去 雷山 县的新桥村去看水上粮仓的,不曾想错过了班车,以为无缘相见,原来它在这里等着我们呢。 

           找到一处古井,闷告亢古井。 

         又一座风雨桥,按小溪流水分上下寨,这首座桥在大利上寨,左边是粮仓,每年的第二季水稻,因秋天种植,营养匮乏,多是做饲料用,所以都是一扎扎挂着,也不怕麻雀吃,第一季稻子脱谷装袋,放在安全的地方,现在一般种一季够吃2年。

         侗族妇女平时头上包着毛巾,折叠成帽子一样。

          门头上是刻有代表父母的乾坤柱头。吊脚刻着灯笼型。

         村寨依山而建,层层叠叠。 

        村中溜达,听到有节奏的哒哒声,似乎是高处的一家发出的,但是看不到,有路过的村民说,可以上去看看,没事的。于是拾级而上,原来是这家在织布呀!

    织布的大妈很有意思,看我们给他拍照,还说哎呀,她身上衣服不好看,让我们等等,一定要让自己穿上侗族的服装,才给我们拍,拍完了,还一定要我们给他看看,说自己漂亮不好看不,



           悠闲的人在随意的逗猫。悠闲的人在随意溜达。 
 
       村里人对我们十分友好,不论哪家,都欢迎我们去家里参观,堂屋里除了供奉先人的排位,就是小孩的奖状。

       又回到这个四合院,原来它叫杨显周宅。

           四合院的主人带我们上楼参观,并告诉我们,这里目前住着十几口人,都是杨氏后人。

          清朝时期的牌匾上是“年近期颐”,说老主人当年近百岁,可见这里是 长寿 之乡。 

         四合院有3层,一楼和二楼住人,三楼没有墙,放生产工具,还有鸡群和土豆。




      独木梯,别看它简陋,据博物馆里的图解,这个梯子便于一个人随时搬动,还可以用来登到心仪姑娘的窗前谈情说爱呢。
  
 

         村子里有老楼,也有新做的脚楼,这栋应该是为做客栈的准备,和对面的老宅形成鲜明的对比,老宅边的纱幔是阻挡热气的。
 
           大利今天天气真不错,兰天白云,村子地少,还有留出种粮食的地来,建房子只能往山上找位置,有新屋子,都快建到山腰上去了。 

          每一个侗寨,都有一座鼓楼,鼓楼位于村子正中,是村民祭祀和集会的地方,大利的鼓楼,前段时间刮大风,有些瓦片被吹落,现在整修,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座祼楼,还真是把内部结构看了全面哦。

         在村民的指领下找到第一眼古+井,在一条道路的下面,叫泡颈古井,据说常喝这里的水可以预防和治疗大脖子病哦。
 
            古井的水,是山里泉水涌出,含多种矿物质,冬暖夏凉,这里人常年不喝开水,直接饮用。后来我们发现,每个古井都有一个可以直接舀水的容器,方便大家取水,前面的两个石墩,是为了方便水桶上肩设置的。

            路过猫舍人家,看到家里的老奶奶在编织背篓的装饰带,老人在门口可以借户外的亮光,手里工具上下穿梭。
  

         她家睡在粮食袋上的包子,一副令人羡慕的慵懒。

           接着闲逛。看着有个挑桶的妇人远远走来,于是摆好机位等其入镜,拍完回看照片时突然灵光一闪,她应该是去某处古井打水吧,快快跟上。

         果然拐了两个路口,就来到这处村上的阶梯水塘,古井里的水最干净,是吃的,前面小池次之,用来洗菜,大池是用来洗衣的,功能齐全,层次分明,还有2只豚在戏水。
          我们用旁边挂着的竹筒舀水尝了尝,给自己的水杯补了水,难怪这里的小卖部很少有矿泉水卖,不多远距离就会找到水井,还都是可以直接喝的,还要矿泉水干嘛啊。

        村子里的人都不烧水,喝的村里有好几口古井,都是直接在古井里打水挑水回来喝,中途我们坐在桥上,路过人看见我们水杯里的水没了,还给我们倒了一杯。
        太阳升高了还是有些热,回小店去休整,发现对面有人在纺纱,于是上门一探究竟。 

          女主人热情的给我们看他用的纱纺成的白布,用布染成的黑布。以及用黑布制作成的衣服。现在他们已经不是自己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了。他做这一个工序,之后给另外的人家做下一道工序。从纺纱到变成衣服,总共应该是有二十多道工序,光染布这一项就有60遍,已经协作劳动的模式。而且这些都是帮忙。每一个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做好的衣服主要用来女儿出嫁用。平时穿的衣服多是机器织的布,直接买回来。纺成纱锭之后,便于进行纺织。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53
目录
53
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