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学习贴#~石渠,玛多
2018-10-26发布 1535浏览
丹姐姐Lv16

9篇游记,47粉丝

举报

石渠

~~~~图片来自度娘~~~~

石渠 县位于 四川西北 部。总面积24944平方千米。 
魏晋时, 青海 吐谷浑兴起, 陇西 羌人被逐至赐支(黄河上游)以南,此即 石渠 先民。
隋朝, 石渠 属党项羌附属国地。
唐代, 石渠 归属吐蕃统治。
宋时, 石渠 为灵国属地。
元朝, 石渠 由俄支土司(设于灵藏之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元都帅府)管辖。
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起由灌顶国师、赞善王灵藏僧人著思巴儿管辖;崇祯十三年(1640年), 石渠固始 汗占领。
清代,雍正初归属春科安抚司;
宣统元年(1909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奏请设置 石渠 县由设于登科(今 石渠 洛须镇)之边北道管辖;
宣统三年(1911年)正式设置 石渠 县。
民国二年(1913年),改登科府为邓柯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刘文辉收复被 西藏 地方政府占领之 石渠 、邓柯二县,统一归属西康省。

        石渠 ,是 四川 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位置最边远的县,在 甘孜西北 部,与 青海 称多达日玛多 接壤,距离 康定 696公里,距离 成都 1054公里。 石渠 ,藏语名“扎溪卡瓦”,意即雅砻江源头。 石渠 系藏语“色须”译音,以境内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60)的黄教寺庙“色须贡巴”而得名。 
   石渠 的平均海拔为4250米,气候恶劣,年平均气温在-7℃,最冷-45℃。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生活着逐水草而居的18个原始游牧部落——太阳部落。部落中的牧民与外界很少往来,相对封闭,至今仍保留着原始部落的一些戒规和习俗, 比如 男女恋爱是不受束缚的,婚俗有一点像泸沽湖边的“走婚”,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在一起。独特的高原气候和游牧部落文化塑造了 石渠 美丽灿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游牧部落迁徙过程中也不能忘却与神的对话和交流,于是,在转场的浩荡大军之中,多了一群僧人,他们平日里劳作,做法事时便住进移动的帐篷寺庙,100多平方米的帐篷寺庙中放有佛像、法器和五颜六色的经幢,那氛围与固定的寺庙并无两样,对信徒的佑护当也一样。这个移动的寺庙始建于1791年,由却支•仁切布创建,名叫查加寺,属宁玛派(红教)。 
  在利山的周围,今天仍然有少数原始游牧部落存在,那是一些尚未被现代文明之光照亮的角落,那里的人们仍在沿袭着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处于一种较为封闭落后的生产生活状态。它就像活化石一样,为人类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活标本。换句话说,现代社会的人们可以由此回归历史,回到人类的"童年"。正因为如此,它在文化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已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过去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素以部落相称,如今 石渠 虽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里的人们仍然喜欢称自己为"扎溪卡瓦",即"雅砻江源头的部落",就像我们自称炎黄子孙一样,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可见部落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之深。在扎溪卡草原还有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很久远以前的年代,一头神牦牛被冰雪禁锢在了格拉丹冬雪山上,有一群勇敢的康巴汉子爬上雪峰,从太阳引来了火种,终于使冰雪融化了,神牦牛苏醒了,一股清亮亮的雪水从它的鼻孔中喷涌而出,从此草原上才有了涓涓溪水和清清的河流,也才有了肥隆的牛羊和悠扬的牧歌……太阳与火因此成为康巴藏族崇拜的图腾,扎溪卡也就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太阳部落。

石渠景点


1、穆日玛尼石经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公元11世纪格萨尔时期,最初被称为奔琼玉喀玛尼。在长期的时代变迁中,经过了多次的兴盛、破坏、维修和发展的历程。直到十八世纪,观世音 菩萨 的化身——第一世穆日仁波切、怙主仁增将措发大愿心维修、扩建此玛尼墙,将此玛尼墙建设得规模宏大。由于穆日仁波切修证极高、盛名远扬,从此这座玛尼墙被人们恭称为穆日玛尼。后来经过三代穆日仁波切的努力,穆日玛尼规模不断宏大,成为当时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玛尼墙之一。   
    保护范围:以石经墙四周外缘为基线向东外延300米,向南外延350米,向西外延150米,向北外延20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米。
2、松格玛尼石经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格玛尼石经城距 甘孜石渠 县县城约80公里,是一座四方形的石 头城 ,高约10米,长100米见方,全由一块块的玛尼石随意堆砌而成,是当年格萨尔王领地上至今保留下来的遗迹之一,也是藏区历史上最雄伟的玛尼堆之一。
  玛尼城正面有一道城门可以进出,里面是一圈圈的玛尼墙,中间有狭窄的 通道 。由于石头垒得太高,城体已开始下陷,据当地老乡说,玛尼城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一样高。 石渠 曾是格萨尔王的领地,当时为了给阵亡的士兵超度亡魂,格萨尔王的将士们在此垒了一个玛尼堆。后来渐渐成了老百姓缅怀格萨尔王功绩的地方,各地任何框架支撑,也没有粘合剂的玛尼城历经千年巍然不动,实在是一大奇迹。
  保护范围:以石经墙体四周外缘为基线分别向东外延700米,向南、北、西各方外延200米。
  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范围的基础上分别向四周外延10米。
3、巴格嘛呢石经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 石渠 也有跟其他藏区不一样的地方, 比如西藏 等地随处可见的嘛呢堆,在这儿就被垒成了嘛呢墙,而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就是蔚为大欢的巴格嘛呢墙和松格嘛呢石经城。在当地藏民眼里,这两个地方就像布达拉宫和 冈仁波齐 一样,是他们心目中的圣地。
  巴格嘛呢墙坐落在雅砻江第一湾附近,距县城大约60公里左右,它仿佛是草原上筑起的一道长堤,又像是一座绵延起伏的古城墙,墙身最高处有3米左右,厚约2~3米,全长1.6公里,是藏区最长的嘛呢墙。
  整个墙体全部用嘛呢石片垒砌而成,石片上除刻有六字箴言外,还有《甘珠尔》、《丹珠尔》等大部分佛教-。石墙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几座佛塔相连,墙头上挂满了五彩的经幡,墙的两面还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窗口”,每个“窗口”里都摆放着各式各样石刻彩绘的神像和佛像。真难以想像如此浩繁宏伟的工程,都是怎样一锤一凿地刻出来,又一块一块地垒上去的。从巴格-一世在此放下第一块嘛呢石算起,距今已有300年了,墙上这些历经风霜雨雪的经石,不知记载了多少人世间的沧桑。  
  保护范围:以墙体四周外缘为基线向东外延250米,向南外延800米,向西外延100米,向北外延100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4、阿都措
    阿都措是一个美丽而幽静的高山湖泊,远远看去湖水一半绿一半蓝,那是因为它的一边倒映着青山,而另一边倒映着蓝天,湖的四周环绕着草滩、沼泽和无数的小海子。每到春夏繁殖季节,能看到成群的黑颈鹤在水边起舞,在草丛中安家,最多时大概有上百只。黑颈鹤是唯一的高原鹤类,目前世界上仅存500只左右,濒临灭绝。除黑颈鹤以外,白唇鹿也是仅存于青藏高原的珍稀野生动物之一。
  据中外专家考察认定, 石渠 境内金沙江流域的高山生态区是白唇鹿分布最多、种群最大的区域。在白唇鹿最多的真达乡,有一座与神鹿为邻的尼姑庵嘎悟寺,这里依山傍水林木葱茏,出家人又乐善好施爱惜生灵,因此成了白唇鹿常常光顾的地方。驻足寺中,眼前是满目青山,耳畔有呦呦鹿鸣,使这深山古寺里晨钟暮鼓的幽居生活,倒像神仙日子一般令人羡慕。
5、扎溪卡草原
   扎溪卡是 四川 最大的草原,“扎溪卡”是 石渠 的藏语别称,意为“雅砻江边”。在扎溪卡草原,你会被它那气势磅礴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深深打动,它的原始、纯净、苍茫与悠远,有一种大美不言的深沉韵味。8月的草原水草丰美,野花遍地,帐房点点,牛羊成群,就连草原上的风都带着一股醉人的气息。
  每年的6至9月,是草原最美的季节,这个时候来到扎溪卡,正赶上当地“耍坝子”的好时候。这时候的草甸上星星点点搭起了许多蘑菇似的白帐篷,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骑着高头大马,带着牦牛肉酥油糌粑青稞酒,来到草原上享受阳光享受生活。扎溪卡人有着草原一样宽广的胸怀和太阳一般火热的情感,无论你走进哪一顶帐篷,都会受到热情友好的款待,好客的主人在献上哈达奶茶 和美 酒的同时,还会道一声祝福吉祥的“扎西德勒”,唱上一支情深意长的山歌,或是邀请你一起跳弦子锅庄。
6、色须寺
  色须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在 甘孜石渠 县瓦土乡。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创建。原寺占地4.67万平方米。有大经堂5所,转经楼2幢,殿、堂、僧房1000余间。内藏镀金佛像2万余尊,其中铜雕镀金强巴佛,高数丈,仅次于 西藏 日喀则 的强巴佛,是我国第二大铜佛。有藏经《甘珠尔》50余套。寺内壁画精美鲜丽。全盛时有寺僧1200人。“0”中寺庙被拆毁。1981年批准开放并拨款整修,已新修经堂、转经筒等,供有藏区第二大铜塑镀金强巴佛,而且是康区唯一有资格授予“格西”学位(相当于佛学博士)的格鲁派寺庙。
7、利山巨石群
   在 石渠 还有一处奇妙的石头景观,那就是利山巨石群。漫山遍野林立的怪石,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红褐色。大的像一幢楼,小的像一间房,有的形似动物,有的貌似人像,有些是一石独立成峰,更多的却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像搭积木一样垒叠而成,如像风动石、飞来石之类的景观比比皆是,其间还有一些洞穴和 通道
  巨石的棱角都比较浑圆,表面布满了纹理。整个石群的面积约有数平方公里,布局看似无规则的间隔错落。在这个周围都是浅丘草地的环境中,这些巨石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是冰川遗迹还是火山溶岩?是自然形成还是有有外力因素呢?它会不会是地质构造最复杂的青藏高原上的又一个未解之谜?
  这里的藏民之所以把它尊为神山,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神的魔力才能完成这样的巨作。现存于 石渠 县宗教局的一本藏传佛教经书里,就记载了有关利山的传说,经书称此山为“胜乐慈悲神山”,是观音 菩萨 、莲花生大师等高僧大德的修行处,先后有80位大圣在此修行。山上的石头阵又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圣地,东为上乐金刚圣地,西为莲花生圣地,南为伯达圣地,北为香 巴拉 极乐圣地,中为天竺圣地。种种传说使利山显得更加神秘莫测,答案也就更加扑朔迷离。

玛多

玛多 ,藏语意为“黄 河源 头”,位于 青海果洛 藏族自治州 西北 部,地处 青海 省南部 ,它北接 都兰 县,东与 兴海 县和 玛沁 县相毗邻,南与 达日 县和 四川石渠 县接壤,西靠 玉树 藏族自治县 曲麻莱县 ,全县总面积2525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4℃,属高寒草原气候,一年之中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鄂陵湖、扎陵湖、冬格措纳湖、星宿海、黄河等汇成了丰富的水利资源。 2018年10月13日,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援建的 玛多 4.4兆瓦光伏扶贫联村电站正式并网发电,该电站是目前我国海拔最高的光伏扶贫电站。
玛多 景点:
1、巴颜喀拉山
巴颜喀拉山位于 玛多 县西南, 蒙古 语意为“富饶青(黑)色的山”,藏语叫“茶拉”,意为华丽的山,从 昆仑山 脉东延780千米,是 昆仑山 的南支。巴颜喀拉山口位于山脉中部,自古以来是由 西宁玉树 的交通要道,有青康公路通过。 
2、星宿海
星宿海,藏语称为“错岔”,意思是“花海子”,位于黄 河源 头地区,东与扎陵湖相邻,西与约古宗列盆地相接,这个地区海拔4500米左右,是一个狭长盆地,地势平缓,黄河行进至此,河面骤然展宽,流速变缓,水流四处散流,形成大片沼泽草滩和难以计数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湖泊。这些星罗棋布小海子,大的上百立方米,小的仅几立方米,星宿海之名即由此而来。 
3、冬格措纳湖
藏语名为“冬格措纳湖”,蒙语称为“托索湖”,意思均为黑海。坐落在 玛多 县花石峡镇 西北 约16公里处,也意为“一千座山围成的湖”。该湖地处海拔4117米的高原之上,东西长45公里, 西北 宽10公里,面积450平方公里,水深10米,湖水呈深蓝色, 淡水 ,可饮用。 [20-21] 
4、鄂陵湖扎陵湖
扎陵湖与鄂陵湖位于黄 河源 区的 青海玛多 县境,系高原 淡水 湖泊,素有“黄 河源 头姊妹湖”之称。
鄂陵湖在东,扎陵湖在西。两湖中间,有巴颜朗 马山 相隔。从山顶远眺,可见黄河分成三股流入扎陵湖中。扎陵湖的湖面东西宽而南北窄,面积52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6米,最浅处仅1米多,蓄水量46亿立方米。由于水浅的地方呈乳白色,因而被称为“白色的长湖”。
黄河从扎陵湖的南岸流出,经过一条长约20公里、宽300多米的黄河峡谷,分九股在西南隅流入鄂陵湖。鄂陵 湖南 北宽而东西窄,面积为61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米,最深处达30多米,蓄水量107亿立方米。被称作“蓝色的长湖”。 
5、神牛碑铭
牛头纪念碑位于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的海拔4610米的措日尕则山的顶峰。为开辟黄 河源 头的旅游业, 玛多 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9月修建了这座“华夏之魂 河源 牛头碑”,碑体总重5.1吨,纯铜铸造,碑身高3米,碑座高2米,宽2.8米,单层厚度1.5毫米。已故十世班禅大师和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分别为纪念碑题写了藏汉文“黄 河源 头”字样。 
6、措哇尕泽寺
错哇尕泽寺位于扎陵湖、鄂陵湖之间的措哇尕泽山脚下,寺院原以“刻石板经”、垒石板经墙或嘛呢石塔为基础。1985年,在活佛三华的筹划下,组织信教群众自愿捐款建寺院,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嘛呢石塔14个,嘛呢石墙22个,僧侣22人,其中入寺的1人,活佛2人,扎哇19人。1994年设寺管会。 
7、曲那迈寺
曲那迈寺位于 玛多 县黑海乡境内,原属查科部落,没有固定土房寺院,只有1个流动的帐房寺院,随牧民帐房的搬迁而移动。1958年前,共有僧众100多人,寺院费用以化布施为主要经济来源。1958年寺院内的 阿卡 还俗,寺院解体。1980年后在“曲那迈”地方重新设立宗教活动,1985年批准恢复开放,逐年扩建寺院,现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僧侣37人,其中入寺7人,活佛2人,扎哇28人,分有草山1500亩,设以寺养寺的小卖部1个。1994年设立了寺管会。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64
目录
64
4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