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
华山
徐
安国
(宋)
秀出城南号宝华,
翠微深处衲僧家。
百年台殿生煨烬,
一径苍苔点落花。
山谷中建有南山应天寿佛寿(好象以前叫宝华寺),寺庙左后山上还建有很大的一座佛塔,外观象舍利塔造型。南山的北面是郁江(本地叫西津江,上游叫邕江),北岸就是横州县城。山的南面靠近簕竹村(旧209国道路口),那边
横县
已开发成南山风景区了。
从灵山到宝
华山
路程大约40公里,沿新209国道往
横县
方向到勒竹村(旧209国道路口),继续往前走2.2公里再左拐进入村道,沿村道水泥路面直走6.1公里就可见到南山风景区牌子。
明建文帝朱允炆(1377—?),生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二月初五日,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孙,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继承了皇位,成为明朝第二代皇帝,登基次年改元建文元年,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逊国,在位4年,史称“建文帝”。明朝无谥号,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追谥“恭惠闵皇帝”,故又称“明惠帝”。
在
中国
历代帝王中,他的经历遭遇最为奇特,他的离奇失踪,无疑是最扑朔迷离、最引人关注的历史悬案。由于传说纷纭,而正史、野史的记载又互相矛盾,更使得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历史面纱,疑窦重重。
时至今日,历史学家们仍然各执一说,互相责诘,难以定论。500多年来,建文帝的历史悬谜始终困扰着人们:建文帝逊国之际,是“自焚”身亡还是逃离皇宫?如果真如永乐帝朱棣所言“阖宫自焚”,为何他登基十数年之后仍然苦苦追寻这位逊国皇侄?如果建文帝未死而出逃了,他又是如何躲开锦衣卫的严密追捕?建文帝逃出皇宫之后去了哪里?他又带着什么样的惊人秘密离开皇宫,致使夺侄帝位的朱棣寝食不安?而神秘的“红崖天书”是否隐藏着建文帝的“复国梦想”?……种种谜团,悬而未决。
建文帝曾隐匿于
广西
横县
宝
华山
,当地广为流传。为了解开这个历史谜案,作者广泛披阅历史,着力从正史、野史、民间传说与实地考察中不断追寻其历史隐秘的真相,结果发现,这段尘封数百年的沉重历史背后,隐藏着一个历来被人们忽视的、鲜为人知的惊人内幕,现披露其来龙去脉,让读者对这个迷雾重重的“逊国出逃”谜案有一个新的、全面的认识……
建文帝隐藏宝
华山
十五年
迄今为止,关于建文帝的逃藏之所,传说最多、史载最全、物证也最多的,当属
广西
横县
的宝
华山
应天寺。据明朝同代一些史志及名人传记、笔记记载,建文帝不仅在宝
华山
销声匿迹隐藏了15年之久,还留下了题匾、题诗、题联等手迹……
建文帝隐迹于宝
华山
寺庙
关于建文帝隐匿于
广西
横县
宝
华山
的传说,明朝同代便有史志记载。但因为各地关于建文帝逃藏隐居的传说极多,所以此载未引起学界的重视。
2008年7月下旬,记者随同登临宝
华山
应天寺考察,回至县城后,又广泛收入相关历史资料及传说,并得到黎之江等研究者提供珍贵文史资料。结合宝
华山
周边的传说及其他史志资料,从而撩开了建文帝藏匿宝
华山
之谜的神秘面纱,使建文帝南逃的历史悬案与隐秘也更加清晰明了。
宝
华山
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名山,坐落于
广西
壮族自治区南部距首府
南宁
102公里的
横县
县城南面3公里的群山之中。因在古横州城之南,故俗称“南山”,其山由周围28个山峰组成,最高海拔564米,古时山巅时有宝气,故名宝
华山
。此地众山拥抱,古木参天,百草丰茂,风景秀丽,常年烟霞缭绕,宛若仙境。“宝华朝烟”是古横州八景之一。现存的应天寺有二进,为清末民初重建遗迹,寺庙为林场所占用,所幸明清石刻碑记及文物尚存不少,碑文可读可辨。
建文帝选择宝
华山
为藏迹之所,理由有三:一是宝
华山
地理位置适合藏匿潜逃。此地介于山水之间,东可下粤地,西可上云贵,南可往钦廉出海,是个极为理想的藏身之地。二是此山也叫“南山”,符合他命理五行缺“火”补助与益旺方位。三是藏匿于此山寺院中既可隐蔽身份,又便于探视近邻的家属后裔。
建文帝所隐藏的寺院叫“寿佛寺”,又名“寿佛禅寺”,建文帝隐居后重新修葺时改称“应天寺”。据《横州志》载,该寺始建于1600多年前的晚唐武宗六年(公元846年),初名“龙兴寺”。相传,有两个僧人云游到宝
华山
,见山势雄伟,林木苍翠,瀑布垂挂,溪流叮咚,泉水甘甜,宝气盖顶,便结茅为庵,自给住持修炼。二僧精于地理堪舆,见此地山势起伏,龙脉自西而来,左右龙环虎拥,前有龟蛇把水口,后山如凤凰翔舞,脱下山岗蜿蜒有情,宛若潜龙隐伏此间,断
定日
后必有龙兴于斯,便筑寺曰“龙兴寺”。北宋年间(公元1065年前后),有鹿虎二禅师栖宝
华山
梵修,聚徒甚众。南宋
绍兴
年间(公元1131—1162),因唐宋以来僧人在此修炼,得山川天地之精
华阴
阳元气,多有高寿,更得山中药材随手可采用,保健养生,僧人将此法教授百姓,周边百姓学得此本事,多
长寿
。州人感其德,捐资扩建寺院,故名“寿佛寺”。后因建文帝隐居该寺,遂改名“应天寺”。
关于建文帝隐匿宝
华山
应天寺,明、清修纂的《横州志·山川》、《横州志·寺观》均有记载。该寺一些碑记也有记述。名人笔记除《徐霞客游记》外,还有众多的历代名人记述及民间传说,均可佐证。
建文帝在宝
华山
应天寺隐居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朝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任横州判官王济的记述。
王济,字伯雨,乌程人。明正德十六年,任横州判官。志载:时州方缺守,济摄篆视事,尽得其习俗利弊,召父老庭下集议可否而从革之。于是民知向方,盗亦潜息。后以养母乞归。忆在横州期间事,辑录成《君子堂日询手镜》中有记述:
“横人相传建文庶人遇革除,时削发为僧徒,遁至岭南,后行脚至横之南门寿佛寺遂居焉,十五余年人不之知,其徒归者千数。横人礼部郎中乐章父乐善广,亦从徒授浮屠之学。恐事泄,一夕复遁往
南宁
陈埠江一寺中,归者亦然,遂为人所觉,言诸官达于朝遣人迎去……今存其所书‘寿佛禅寺’四大字在焉……”
文中所说的乐章,横州人,
景泰
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科经魁进士,礼部郎中;其父乐善广,字士容,以子章贵,封礼部主事,加封郎中。如其所述之事是事实,此时距建文帝逊国出逃才48年。
横县
《乐氏族谱》记录有此事。
又据《横州志》载:明正统(公元1436—1449)年间,时建文帝住寺,有扩建,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帝归养西内后,遂不知所终云。”《明史》亦载:建文帝“寿终正寝,死于
永安
宫,葬于西山,刻碑文为天下大师墓”。此时,与建文帝归朝亦不过80多年。均为明朝当代朝事,王济为朝廷命官,必不敢捏造如此涉及朝廷内幕隐秘的事实。
邓士奇,横州人,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癸酉科举人,解元,
邻水
知县。乡孝廉邓国材之子。邓国材,士奇父,志载“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进士,海州知州,籍宦归,与客登宝
华山
,觐寿佛寺,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建朝烟阁,有《朝烟阁记》。”竣工无记,士奇为之作《应天禅寺记》,记文肯定了建文帝隐居应天寺的历史和后人修筑建文帝庙、龙隐殿,并建文帝题字刻匾的经过。
以上记述均在明朝当代,其敢于为建文帝建庙并亲写《应天禅寺记》者,如果不是事实,并经朝廷、州府认可,就算邓国材、邓士奇父子有天大的胆,也不敢无中生有,而建庙作记。以上碑文石刻,除州县志有记外,现应天寺亦留有部分完整碑刻或可辨残碑。
自王、邓的记述之后,从此建文帝隐居宝
华山
之说便史志不绝。
宝
华山
的建文帝遗迹传说
建文帝在宝
华山
隐藏了15年之久,关于他在寺中的记载、传说颇多,为各地传说、传闻之最,亦极具考古价值。下录几则传奇珍闻,亦可作为他隐迹此地的佐证,以供考古、考证者参考。
御题怪匾。建文帝“靖难之役”逊国之后,削发为僧,逃到宝
华山
应天寺隐居,并担任主持。他感佛祖护佑,题写了应天寺门匾“寿佛禅林”,又题“万山第一”于山门前匾额,题“襌閂煙景”为山门后匾额。他为何题“万山第一”呢?以宝
华山
之高、寺庙之规模、僧侣之众都不能有此称誉,惟有此山隐藏着古往今来第一位逊国皇帝,堪称“第一”;“閂”字多一横,一为乾为天,亦隐喻“门内有天子”之意。建文帝还写有一副怪联于龙隐殿堂中:“万绿丛中开不国;五云深处隐金龙。”联中“不”,一说读“佛”音,梵文“婆罗门”译音;一说读“天”字,是建文帝故意将“天”一横变竖以暗示“变天”之意来引人关注。应天寺匾额经历数百年,随着寺庙修葺而几经修复。据县中长者说,“万山第一”匾额,行楷、繁体字,为檀香木雕制,长约1.5米、高约0.6米,解放初期“土改”时尚存,其中“萬”字因木质腐朽缺了左下角,“破四旧”时失踪。原来寺庙占地2000多平方米,分三进,砖木构造,寺宇轩昂,飞檐画栋,富丽堂皇。寺庙部分于上世纪70年代建南山林场时拆毁。现应天寺尚存庙宇二进、天井、耳房及部分厢廊。传说还写有《寓横州南山寿佛寺》、《北归途次》两首诗。其一:
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觉雪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
宫中云气散,昭阳殿里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其二:
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住团瓢。
南来瘴岭千寻险,北望
天门
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已换衮龙袍。
百官侍从归何处?惟有群鸦早晚朝!
此二诗载《
横县
志》中,在宝
华山
应天寺中均有石刻碑记,于“77年”中被毁。
雀狗无踪。建文帝初入应天寺,被安排看管院场晒谷。因山中麻雀成群,常来啄食谷米,一日,群雀集至,建文帝指之题曰:“麻雀雀,飞过南山眼皆盲,远离十里,不得在宝
华山
内。”又由于龙狗(狼狗)常来偷鸡,亦指之题曰:“龙狗龙狗,快走快走,不得在宝
华山
内骚扰。”从此,南山(宝
华山
)地带确无麻雀、龙狗。主持老僧感其口题如仙,疑必现世圣贤,再三礼问,方明其故,乃知是建文皇帝也。南山地区,至今鸟雀稀罕,人们视为神奇之地。
穿督田螺。“穿督田螺”即螺没有尖底,俗称“冇督田螺”。建文帝任寿佛寺住持后,整天忙于寺内事务,一天中午,步入六旺村中见一老妇,正敲破田螺督,洗净壳外田土,准备回厨房去煮。建文帝见此,即口诵“阿弥陀佛”,请老妇不要杀生。并讲明生态环环相扣,少了一样自然就不和谐了。说完便回寿佛寺去了。老妇听从建文帝的善告,随即把督穿了的田螺倒入溪流中,说也奇怪,平时穿了督的田螺是不能生还的,但这些“穿督田螺”入水后,即时爬行,一只都没有死。后来老妇讲给村邻听,村邻们感到好奇,跑到溪外看,确实“穿督田螺”正在水中爬动。老妇对村邻们说,这个和尚定是仙人,快要死的“穿督田螺”都能死而返生,我们要听和尚的话,不能杀生。自此以后寿佛寺周围的溪流、水田、鱼塘中时常发现有“穿督田螺”爬行。目前,这种宝
华山
上的稀有物种“穿督田螺”还时有发现。
名儒题联。清代“岭南大儒”陈宏谋(
广西
“三元及第”状元陈继昌祖父)曾撰有一联悬挂于应天寺中,所记述即为建文帝逊国为僧之事。陈宏谋(1696—1771),字汝咨,号榕门,
广西
临桂县四塘乡横山人。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举进士第,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次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职;两年后改任吏部郎中。曾任
陕西
、
江西
、
湖北
、
河南
、
福建
、
湖南
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是明清两代
广西
籍任职最高、封疆大吏中最贤、任官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文化名人。他的记录应是相当可信的。联曰:
僧为帝,帝亦为僧,一再传,衣钵相沿,回头可证;
侄扶叔,叔不扶侄,三百载,
江山
如故,转眼皆空。
此联为龙隐殿柱联,为陈宏谋游宝
华山
应天寺时题写,木刻悬挂殿柱,“77年”时被毁。
此外,还有“佛护建文帝”、“圣种白毛茶”、“圣种红腰米”、“建文帝玉印避追捕”等诸多传说,传说均见于《
横县
志》及应天寺碑记石刻中。
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的“认证”
建文帝隐藏宝
华山
,有无可靠证据?明朝大地理学家徐宏祖(字霞客)对此作了记载。他漫游考察了大半个
中国
,他的地理考察的大致线路几乎是在追寻建文帝藏逃的线路。而其对建文帝出逃的说法,持的是相信的态度。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徐霞客游览
北流
勾漏洞等地后,是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来到
横县
宝
华山
,入住宝华寺。他在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中,认为宝
华山
曾是建文帝“遁迹之地”,并记载了杨姓里人准备砖木建筑“建文帝庙”的见闻。《徐霞客游记》“卷三下,西南游日记四(
广西
)”如此记述:
“……南十五里曰宝华,在城东南隅……其寺西向,寺门颇整,题额曰:‘万山第一’。字甚古劲,初望之,余忆为建文君旧题,及趋视之,乃万历末年里人施怡所立……寺后岗上,见积砖累累,还问之,僧曰:‘此里人杨姓者,将建建文帝庙,故庀材以待耳。’……”
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卷五上,西南游日记七(
贵州
)”中也记载有建文帝曾在
贵州
白云山修行时遗留的遗迹:
“……有巨杉二株,爽立磴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为火伤其顶,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为白云寺,则建文君所开山也;前后架阁两重。有泉一坎,在后阁前槛下,是为跪勺泉。下北通阁下石窍,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龙所供建文君者……”
徐霞客是
中国
一位严谨的地理大家,所记均为实地考察并从史志中订证,其著作享有崇高声誉。同时他又是明朝当代人,他的此说,确认“宝
华山
有寿佛寺,乃建文君遁迹之地。”自然不是虚妄之语。(来源:文史春秋 作者:岑沫)
本游记著作权归@yeyeye2000🍀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