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世界藏在你脚下——宁远九嶷
2018-11-08发布 249浏览
UrsulaLv2

4篇游记,0粉丝

举报

       题目是我的广告学老师给的灵感,他常常告诉我们要打得开思路,要有自己的idea和概念,“而这一切,都源于你们脚下曾经走过的路,见过的风景。”他这样说。而我始终囿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没能走出日常生活中的舒适圈,恰好这个十一月初,收到友人的邀约,一起去了一趟 宁远 九嶷山。

       有时候说走就走其实并不难,只要下得了决心,不过就是收拾个行李箱的时间。

       从 广州永州 ,我们选择了近八个小时的卧铺火车,临行前往箱子里塞了一本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无聊之余便用来打发时间。

       火车将至 永州 时,推着售货小推车的乘务员姐姐来了一次,走到车厢尽头时,她忽然停了下来,靠在窗户边,望着沿途的山水不住赞叹,我猜她大约是来自于 新疆 ,因为她的某些口音与我的 新疆 同学很有些相似。

         永州 车站出来后,包车前往 宁远 。司机大叔恰好就是 宁远 人,听说我们大老远跑来要去九嶷山,很热情地给我们指路,还强烈建议我们去试试 宁远 特色的酿豆腐和血鸭。

        “虽然我们那个(状元)酒很值得试一试,但你们两个女孩子出门在外,还是不要喝比较好。”大叔有点担忧又有点遗憾地对我们说道。他的普通话就像我在网上听过的 湖南 普通话一样,很可爱。

        大叔的头发有些微卷,加之我们这代人又没有询问您贵姓的习惯,于是之后几天,我和友人私底下悄悄给他起了个卷发大叔的外号,以此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也是第一位)萍水相逢的 宁远 人的喜爱。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 宁远 人都像大叔一样热情好客,但至少在接下来的旅途中,我遇见的每一个 宁远 人都是那么可爱的。

       到达 宁远 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大叔一脚油门把我们送到了订好的酒店街口,笑眯眯地道了一声玩得开心点,便慢悠悠地调转车头离开了。

       第二天起得早,麻烦了酒店的老板娘带我们去吃糖油粑粑,之前就与她说过,要吃 宁远 人平时吃的那种,而不是用来糊弄外地人的所谓特产。老板娘笑了笑,带着我们去了一条街口,拣了一条曲折的小巷,在巷口看到里头有一家小小的早餐店,已经有三两客人聚在了店门口排队等候。

       我在店外头看见了一口巨大无比的铁锅,直径大约比我张开双臂还要再长一些,不过锅底较浅,里头浮着一层金黄的油。老板娘点了三份糖油粑粑塞给我们,我拿竹签叉起了一个先咬了一口,有些糯糯的糍粑,应该是糯米粉揉制的,外面炸了一圈后裹上一层蜂蜜糖浆,甜甜的但是又不很腻,就像是女孩子茶余饭后很喜欢吃的小甜点。

       吃完六个糖油粑粑,我擦了擦嘴,麻烦老板娘再点了两份,她再次露出之前的微笑:“就知道你们会喜欢,这是我们这做得最好的一家。”

       那家店藏在巷子里头,也没有招牌,我估摸着也只有本地人能找得着位置。可惜当时光顾着吃,忘记问明白那条巷子叫什么名字了,现在想想,倒只记得那口巨大的铁锅和糖油粑粑的甜味了。

       吃过早餐,我们驱车直奔九嶷山,而九嶷山第一个必去的景点,自然是舜帝陵。
 
       在此之前还有个小插曲,我们的车在半路被一位小姐姐拦了下来,她说她也是去九嶷山,希望能捎她一程,我们自然是无可无不可,人多尚且热闹,便邀请她上了车。路上我们闲聊才知道,小姐姐是独自一人打算游遍 湖南 ,她先是去了 长沙 ,再去凤凰,接着便来了 永州

       “我在网上看过一组九嶷舜帝陵的摄影作品,后来去查资料,才知道舜皇陵前的九根神柱与三分石背后的深意。”她兴致勃勃地与我们分享她手机中保存的照片,“这九根神柱上面雕刻着的是龙身,三分石的传说则是自舜帝驾崩九嶷山 苍梧 后,此山就每年长高三分,所以被起名为三分石。”

        照片摄于六月的夜晚,九根雄伟龙柱与乾坤星迹流转,三分石苍缈的影子在璀璨星空下默然无言。

        我看着那照片愣了好一会儿,我从未想过一个自己兴之所至、随意决定要去的景点,在他人镜头中竟是如此端凝庄肃的存在,此时此刻我竟觉得带着随意散漫的心去造访先贤遗泽,成了一种亵渎。

       小姐姐说她更习惯一个人去感受和记录旅途中的点滴,于是我们便在山门前的停车场与她分别。

       据《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 苍梧 之野,葬于 江南 九疑。”这位“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的上古人皇的去处,若无偏移,便是我如今脚下站立的这块土地,一时间,我竟不知是感慨多些,还是遗憾多些。

       舜帝陵的开端始于一座手书“九嶷山舜帝陵”的汉 白玉 碑,过了这块石碑,便是一座玉带桥,这玉带桥在我看来与后世的司马道很有几分相似,都筑于陵墓前,通途大道,干净利落,就像那些陵墓的主人一般,清清白白地活着,坦坦荡荡地离去。

       整个舜帝陵的前庭都可以一眼瞧得清楚,在向前走便穿过一座门,拜殿漆成了端肃的朱红色,左右有紧闭的厢房,走进拜殿,内有古文墙刻,书写着舜帝此人生平大事。大约所有的伟人陵墓,都会专门留一个位置,端端正正地写下他生前伟业,以供后人瞻仰。可我看着这一切,却只想到这样一个活在华夏历史最前端的人,在他的生活中,更多的到底是历史,还是一些不起眼的琐碎小事?

       其实所有人都是先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活着,然后才论伟人贤者的成就,而我更好奇的是,舜帝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在前殿转了一圈,把那个九嶷山模型研究了一下,才和友人一起继续向后走,殿前 东北 有“抚瑶颂”碑一块,据说以前这儿还有十五株参天高的杉树,可随着岁时迁移,杉树逐渐枯死,也就再不见《九疑山志》所载的“入夜,其稍常见亮光,称‘天灯’”的景象了。

       我只能看着大殿旁那棵仅存的杉树,上头挂满了祈福的绸带,像是个历经沧桑的老人,仍然微笑着任由孩子们在自己身边来来去去,只留下一缕缕寄托美好祈愿的绸带。

       正殿内有舜帝持剑铜像一尊,他的背后是万山朝舜的图画,我特意绕到侧面仔细观察了那副画,那些山势的刻描,线条的转伏,我都试图从中找到作者对舜帝的不一般情感。我始终未曾直视那尊铜像,因我觉得先贤已去,他的面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湮灭,眼前铜像亦不过是后人的揣摩,我更宁愿他在我心中有一张看不清的脸,让我可以不那么清楚地缅怀他,铭记他。

       正殿后头是寝殿,此寝殿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殿”,而是陵墓特有的敞开式建筑,正中央树着一块“帝舜有虞氏之陵”碑。我对着那尊铜像没能宣泄出来的情绪,在看到那块石碑时仿佛触动了一个缺口,瞬间落入了情绪的洪流中。

       这个人,舜帝有虞,他曾真真实实的存在过,他也曾饮过这九嶷的水,也曾被九嶷的风轻抚鬓发,最终他永远留在了这里,百山来朝亦不过只是挽歌。

       而对舜的祭缅,自汉代起便不曾断过,寝殿左右两旁的碑廊里,树着清朝到民国的32块祭碑,我逐一触摸,便当作是我这贸然子孙所能敬奉的唯一敬意,其上的谕祭文我不敢去读。

        我就停在了这里,也不敢再放任自己深想下去。

        时值中午,气温逐渐回升,我看见不少人与我们一个方向,大约都是要去紫霞岩的。

        紫霞岩,这个名字只初初一听,让人想起大话西游里那个说着“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的紫霞仙子。但其实在徐霞客的《楚游日记》中,曾把紫霞岩列为“楚南十二名洞之第二”。

       紫霞岩前便是徐霞客的雕像,他右手握着一卷书,左手背在身后,目光沉沉望向远方。其实我倒觉得这一尊雕像不像徐霞客,倒像是范仲淹,徐霞客在我心中本该是不羁旅客,斗笠草鞋才是他的常服,毕竟行万里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峨冠博带自然是不妥当的。

        进入紫霞岩之前,先过了一片近似 石林 的地方,上书三字“紫霞岩”。

        进洞之前我是有些许不安的,在我的想象中,岩洞就是昏暗逼仄的地方,也许还会有蝙蝠以及诸多适应于黑暗中生存的生物。但紫霞岩的岩洞却似乎不是这样的,我走进去的时候回身看了一眼洞口,明媚的天光在这里似乎是有形状的直线,一束束落在地上,半空中它们经过的轨迹清晰可见,还有在光中扬起的细小尘埃,近似被洞口的绿茵聪聪染成相近的颜色。

       顺着小径一路往下走,我始终仰着头在看,岩洞空旷的穹顶上生长着一簇簇奇幻的岩石,或圆钝或细润,岩洞底部七彩的灯光自下而上打在岩石上,营造出一个让人目眩神迷的迷幻世界,置身其中,人是如此微不足道。

       我们进去的时候,游客已经很多,在外岩处分了好几批等候,其中有一群旅行团的旅客,导游拿着扩音器在滔滔不绝的介绍着接下来洞内的景点,我悄悄凑过去听了一会儿,觉得蛮有意思,直到通行的朋友不好意思地把我拉走,我才又悄悄走开。

       进去之后才知道,其实仅凭人类苍白的言语,并不能道出洞中精妙之景。

       “仙人晒伞”、贝壳寨、舜帝试剑石、观止矣……这些或自然或人文的景观,都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叹为观止,自然何其浩大,而人类身处其中又是何等的无知,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终我短短一生,怕是也不能想象这其中漫长的时光中,这些无名的水滴与岩石,是如何在这幽静的洞中逐日形成。

       紫霞岩又名重华岩,与不远处的舜帝陵似乎有着那么一丝若有若无的联系,但这一切似乎都藏在岩层中,再无人得知。

       再从紫霞岩出来时,迎着漫天天光,我除了晃眼,竟还觉得仿若从黑暗中重获新生,如果说舜帝陵是让我缅怀先人,那么紫霞岩大约是洗涤尘心。

       唯有入过清幽殊异之境,才能觉察出天光之下的“并无新事”。

       去大凤彩色部落的时间比较晚了,当时没有搞清楚相对位置,走了一点弯路,但是路过了一片很大的稻田。恰好又是落日时分,稻田是金色的,落日亦是,远山含黛,白色的村庄瓦屋掩映在绿荫之中,星星点点,伴着耳边乡村独有的宁静,那一刻才真正有了旅途中的放松和自在。

       大凤彩色部落的房子外墙被画上了很多五彩斑斓的图画,乍一看对视觉造成很大的冲击力,但其实走近了会发现,这些看似信笔涂鸦的“街头潮范”,其实画的都是宁静的乡村,小桥、流水、人家。

        宁远 九嶷,匆匆一晤,日后还有没有再来的机会尚未可知,但确实比那些繁华热闹的热门景点,更给人一份宁静致远的美好。

       我会记住这里的,再会, 宁远 ;再见,九嶷。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1
目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