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娄山关
2018-11-30发布 6667浏览
虎啸云海Lv45

753篇游记,323粉丝

举报

娄山关亦称太平关,原名娄关,后称太平关。位于汇川区与 桐梓 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关名的来历,源于古代对娄山山脉的称谓。它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拨1576米,南距 遵义 市50公里,在汇川区与 桐梓 县的交界处,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古称天险。关上千峰万仞,重峦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据《明史纪事本末》载,万历年间,总兵刘与播州土司杨应龙曾激战于此。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咸丰 、同治年间的黔北农民起义,都以全力占领此关。1935年(乙亥年)2月25日至26日, 中国 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歼灭黔军两个团。揭开了 遵义 战役的序幕。两次娄山关战役保证了 遵义 会议的顺利召开,是我国重要的“红色”基地。往南40公里是著名的 遵义 董酒厂。作为黔北第一要塞,娄山关景色秀丽,峭壁绝立,是众多游客的常去之地。

毛泽东填有《忆秦娥·娄山关》词一首,描写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现以行草手书体放大镌于高14米,宽25米的 大理 石碑上,益增雄关声色。 

娄山关原名高岩子,又名黑神垭。关名可追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称娄山为“不狼山”。据清末 遵义 著名学者郑珍考证“不狼山”即娄山,亦称大娄山。《 桐梓 县志》载,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 太原 杨端应朝廷之募,率领令狐、成、娄、梁、赵、韦七姓族乡人收复播州,撵走南诏势力,分土世袭。其部将娄殿邦分地世守其土,子娄姗与另一个将军梁宗理之子梁关为表兄共戎高岩子,时称娄珊梁关,年久讹称娄山关,以此得名。明时播州杨应龙(杨端29代孙)叛明,被朝廷 平定 ,曾改娄山关为“太平关”,但人们仍习惯称为娄山关 。

据娄、梁二姓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三年,等天祖之八世孙梁宗理同郎舅娄殿邦同为副将,奉旨随大将军杨端平蛮入播,驻守遵桐连界之高岩山黑神垭,其后殿邦之子娄珊,宗理之子梁关继承父业镇守黑神垭,再后娄珊、梁关奉令南征,在 安顺 一带立业。黑神垭一带百姓怀念与娄珊、梁关驻军的鱼水之情,逐将黑神垭更名为“娄珊关”,后称之为“娄山关”。

资料类,非原创。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88
目录
88
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