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最近有事回了趟老家-
安徽
和县
(又称和州、和城),我在这出生并且度过了生命最初的4年,小学的暑假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那里有我依稀难忘的童年,至今还时常记起。夜晚睡在满天的星光下,白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下河摸鱼、游泳偷瓜、玩泥巴过家家......现在的孩子很少有这样的乐趣了!
因为约好的人有事,需要等,所以在
和县
的县城里逛了一圈,最热闹的小市口有一条近年才开发的步行街,人不多,也不太长,走到路的尽头,赫然一座古老的城门树立在眼前。
镇淮楼,又称“鼓楼”。坐落在
和县
城内,县人民政府对面,建于北宋时期,明弘治,嘉靖年间知州陈宪、宋继先均修建。 清乾隆、道光年间,知州徐元、李煜先后重修。清光绪十七年(1881),知州罗锡畴,又一次修复,楼高11米,宽21米,平台长55米,内筑土,外砌砖,形成高楼。楼基城墙用一尽长方的石砖砌成,砖上记有“光绪辛卯春”、“知州罗锡畴督造”字迹。楼下正中拱形门洞,宛如城门。平台两边,有登楼石级。1960年以后,西路石级被毁,改由楼乐穿道登高,平
台中
央建成一座两层楼阁,四周为12根朱红木柱所环抱;楼上两层八角飞翘,勾指蓝天。上层楼阁,明代悬有“江淮重镇”;清代悬有“江天一柱”匾额。登楼远望,古城新貌尽收眼底。东看长江,江面如练。 明太祖
朱元璋
驻师和阳(今和城时),尝与诸将登镇淮楼,饮酒作诗,以抒其志。诗曰:“中原杀气未曾收,江北
淮南
草木秋,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
农妇头上扎的是毛巾,
和县
农村妇女比较典型的装扮,既可以挡太阳,也可以擦汗。(照片1)
历经千年岁月沧桑的门楼,也曾经辉煌过,明太祖曾登临镇淮楼 点兵。(照片2)
镇淮楼砖的两面都刻有文字,一面是“知州罗锡畴督造”,一面是“光绪辛卯春”,说明建设者特别是官员对砖的质量非常重视。 不知道现代有没有督造官员敢在建筑上留下
大名
,留待后人评说。(照片3)
出了步行街,大街的对面就是文庙,拾级而上,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戟门。戟门是孔子第五十八代孙、时任和州知州孔公才建造的。
文庙,是供奉孔子及历代诸贤人牌位,以儒学为中心的建筑群,有名伦堂、藏经阁等。据史料记载,和州的文庙建于唐朝,明代迁至城内。历经三任知州督建,才得以竣工。
文庙的后面大约百米远就是入选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陋室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上面篆刻的就是我们语文课必背的刘禹锡“陋室铭”
其实
和县
有四处上了中学的教科书,其他三处我还没有去过。
天门
山:因李白《望
天门
山》而成名“
天门
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龙潭洞:
和县
猿人头盖骨化石及动物群化石的发掘是科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不仅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保存较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更是由
中国
人自己发现、自己研究的;
项羽的霸王祠:两千多年前,那场血火腾空的楚汉战争就是在乌江畔尘埃落定的。一代枭雄项羽霸业未尽,葬别爱姬,自刎乌江,成千古绝唱。
好期待他日可以成行。
本游记著作权归@多少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