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家乡的变迁
2019-04-14发布 668浏览
哲思Lv12

12篇游记,3粉丝

我的出行信息
  • 出发时间 2019-04-13
  • 人物 和同学
  • 人均费用 50
  • 出行天数 1
举报

今年清明刚过,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末,我应发小同学之邀,来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谋面四十载未面的刘老师和同学们。 
        我的家乡,地处汉水之滨,这里为汉水下游冲刷形成的江汉平原,土质疏松,地力肥厚,很适合农业耕作,是享誉四方的果蔬之乡。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家从家乡农村举家迁往 武汉 近郊。时至今日,启蒙于故乡,长成于市郊和城市,已逾知天命临近退休的我,时常有回家看看,会会老同学的冲动。


       上午,离开百年新沟古镇,映入脸帘的是新修葺一新的新沟船闸。说起船闸,还真有它灿烂光鲜的一段历史。还是在家乡时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地方政府 大兴 水利,拓宽汉北人工河,在新沟水口处修筑过水船闸,不仅水连汉江,从此解决了上游沿线农民的防洪调蓄和饮用灌溉之困,而且打通故乡通向汉口重镇的陸上 通道 ,新沟古镇和小河新埠融合发展,水铁公联运,一时人声鼎沸,商贾云集。近些年路过家乡,这座船闸开始步履蹒跚,斑驳老态。路政部门在船闸上游新辟路桥和公路,同时随着省水利二团整体搬离进城,这里开始变得稀疏冷清下来。这次见证桥闸重修通车,路基更加厚实,另在桥闸上游新修船闸,实现桥闸分置,与老船闸桥闸一体相较,确实结实便利了不少,但因当下交通结网、运力多元、快捷高质,当年港埠独大、千帆竞发的盛况,落入廖寂,盛景不再!
       穿过桥闸,便是我的老家小河长征大队了。这里邻塆5、6、7三个小队的村民修建农舍沿汉江堤边一字蜿蜒排开。当年离开家乡时的二居三居室平房被高颀的新居小洋楼取代,到处是辟有作坊仓库的出租院舍。下车问及老乡,了解得知,这里为汉口汉正街服装制作的产业转移落地处。因产业兴盛,老乡腾挪住房租用给制衣业主作工场仓库,丰富了自家钱袋子,所以村里房屋更新长高不断。


      我们相约在家乡长征小学原址集中,与久违十余同学相聚,满是热闹欢喜,家常唠嗑开来,把思绪带回到老家的发小时段。小学原址上我魂迁梦绕的长征小学已被裁撤,合并到邻村的东风小学去了,现址已是村委办公楼,原有琅琅书声至今不再。惆怅中,我们回忆小学修建之前,不远处没收了村上一地主家的房产作校舍,启程了我们的学龄生涯。因老舍空间有限,又都是老旧结构,我们同窗杏荣的老父齐威书记临危受命:一穷二白修学校。我们被动员踊跃出砖出瓦,自带桌椅板凳上学堂。新小学落成,教室宽敞明亮,大黑板沙沙作响,学童们琅琅书声。刘老师的长秀辫、张老师的普通话,魏老师的工笔字,之间透出慈爱和严厉;课余的打弹珠,推铁箍,铲陀螺,叠纸画,踢键子,跳房子,滑秧马,打鼓泅等玩趣,彼彼绽放幸福和开心,洋溢在我们搬新校舍的欣喜和快乐中!这一幕一幕,恍若昨日,活灵活现。


      学校所在地,正是我童年生活居住的地方。与邻塆遍地高颀的小洋楼相比,因距离服装市场稍远,缺少租房办工场置仓库产业支撑,所以这里民居就显得矮小破旧多了。一眼望去,原来我祖上的三屋台和随后搬迁合并至四小队的村塆,已被苍翠林木和绿色蔬菜所覆盖。发小班长凤荣,端庄聪慧,当年学业拔尖,堪当标杆。由她引领,我们在曾经经历生活过的老台基、老塘堰、老队部、老稻场徘徊踱步,曾经的生机和灵秀被突兀成片的绿色和地膜所取代。原来村前环绕开阔的池塘沟渠被岁月和风沙洗砺,留下井口大小的水凼,还依稀辨识到大集体时水系成网水利完备的一点留存。
       在家乡,我们出生上世纪60年代初,紧捱三年自然灾害之时,大河上下缺衣少食成为常态。又处地少人多,生计困顿。刚入学堂,我们便以瘦弱之躯,自食其力,学习劳动两不误。薅秧锄草,割麦打场,提蓝小卖;掐顶芯、捉棉虫、采棉花、扯棉梗、捡麦穗、打猪草……一年两个学季,与农忙时节为伴,挥汗如雨,辛勤劳作,无所不能,既根植勤劳初心,又培育坚强品格。小手不输大手,上下同心,大集体常年勇夺大队劳动锦标。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机,没有玩具,更没有网络空间,但我们全面锤打,与时代同行,跑出人生加速度。假以时日,同窗中有位及处职的公务人员;有享受政府津贴高级教师;有资产过亿企业大咖;有为衣食父母奔走劳苦的村官少吏;同时还有忠于本色勤劳致富的技术农民……比起现在生活在蜜室,奔走在学堂与培优之间撕扯争锋的学童,曾经的过往,我们虽苦却乐,虽怜却尊。


       踏访途中,遇见同学彪彪的母亲在地里除草,便俯身慰询。老人家虽近八旬高龄,但身子硬朗。她随性地说,家里留有的2亩承包地,皆由我们俩老耕种,顾得了吃穿。当下,子孙们在外事业有成,又有大事在身,所以不找伢们的麻烦。谈笑间现出自足和幸福。她说,象她这祥上下的人在家种地,比比皆是。同学诙谐插话说,现在我们乡下搞农业是" 昔阳 产业",主要是留守中老年人种地,年轻人或进城或在周边民营工厂里打工谋生,比种地有出息有奔头。所以富足之后带上孩子进城购房,改善人居环境,给后代一个好的教育。我一数,10个同学相聚,竟有7人在城里购了房,购有私家车,而且车型时尚。
        踏青中,从脚前庄稼地由近及远,举目四望,成片地里种的种类繁多的果蔬,有豌豆、毛豆,青椒,四季豆,黄瓜,莴苣,油菜等等,东一垅西一垅,呈碎片状分布,还有抛荒种上树苗的。不时,在绿油油的菜地中散落着墓碑和坟头,煞是扎眼。又向儿时同班的劳动委员初明同学发问:你跑个体运输,临近退休买了社保没有。初明兄说没买过,做不动了,积攒几个不要紧,对付得了。随着我的观察和问询,大家打开话匣,议论开来:没有人来搞集约规模经营,关键是种田饱肚子不能致富,所以农业留不住人。又说,村上上了年纪的人怕得病,有病在身,做不动农活,生活便成问题……如今,老村子也在没落老去,公共事务还有一些欠帐,也有精进空间。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18
目录
18
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