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造物之美,美在韵致。
这是东方独有的审美情怀,好比
中国
古画中的一座山,从来没有惟妙惟肖地描摹出现实山川的样子,而是将现实山川所有角度融汇入画。观者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终究古人不甘心以两点透视去呈现某种物相,太逼真反倒有失风骨。多维度多时空集中的选择,提炼的是山的灵魂,这样画者落笔的过程,观者欣赏的过程,也就变成了一个寻找物相本质与内心光明的过程。物是我,我为物,物与人之间皆多出一层玄妙的禅意。
雕像,亦如此。
翡翠雕像《释迦佛应化事迹图》承袭了古老的美学认同,又在技法工艺上做足功夫,精益求精,可谓当代玉雕的经典之作。
在
中国
,玉雕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玉璜、玉珠等被纷纷考古挖掘,揭示了朴素的先人们对玉器雕件的情有独钟;佛像雕塑也有千余年的踪迹可循,史料分析它兴盛于南北朝,从泥塑,木雕,发展为后来的石雕,铜雕云云。但玉石质地的佛像雕塑并不多见,尤其如此磅礴的作品——翡翠雕像《释迦佛应化事迹图》重2.6吨,宛如一个大山子,整体呈豆青色,虽称不上极品,但体量巨大,种水清透,质地细密,色泽光亮,好似一汪晶莹灵动的湖水,由此也堪称大件翡翠中的上成品相,可遇不可求。
翡翠生于自然,撷天地之灵气,自身有一种庄周“至道之精,窈窈冥冥”的品格,最忌被雕琢的匠气。有匠气,便是刻意而为之了,破坏了材料胎生的行云流水,所以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姜文斌先生和
中国
玉雕大师陈江联袂操刀这块翡翠时,小心翼翼,用五个春秋冬夏完成全部雕刻作业。
慢,是一种虔诚。
两位大师在高僧净慧长老的监制下,依山势,凭天意,尽可量保持原石最完整的形态跟气度,运用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圆雕造型出佛家智慧开悟者释迦牟尼,其诞生、出家、苦行、转法轮和涅槃的主要事迹,于背面刻有“释迦佛应化事迹图”字样,故以此唤之。姜文斌、陈江、净慧长老的组合,不仅在技艺上石破天惊,于文化美学中亦创造出无以言表的境界,五个主题部分以成组形式环绕着翡翠周身:“转法轮”为正面,背面为“苦行”,左侧面为“涅槃”,上方为“出家”,右侧面为“诞生”。除去人物,还有各色云纹、花草、树木、山峦烘托气氛的……主次分明,疏密得当。特别是翡翠顶部,雕刻者们铺陈了汉式佛寺的建筑:佛殿、佛塔和方亭错落有致,漂浮于云端。不知有意或者天缘,这西天佛国壮的观意向将翡翠原有维度彻底打开,它不再是一米六高,一米四宽,两点六吨重的具
象山
形,它忽然变得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充满想象之可能。
时间是心,空间为意。
一刀一凿皆在心中;一琢一磨情深意重。
“释迦佛应化事迹图”“诞生相”部分,一棵巨大的无忧树作为故事基调,树干粗硕,枝繁叶茂,宛若华盖的树叶压满枝头,树的外围又有蕉叶、栏楯和步道,往里可觑见假山、矮墙和圆形的月亮门,
蓝毗尼
花园映入眼帘……这些描述并非臆造,肉眼可见,连树干与叶面的肌理也看得明白真切,这份精工细琢,不断颠覆着观者视觉经验,原来雕刻着的手可以这样遒劲有力,兼顾细微。雕像五个部分,无论大还是小的造型如侯孝贤导演的电影画面,经得起推敲和挑剔,只不过故事换成了释迦佛应化的事迹,恒久放映在翡翠巨幕之上,脉络清晰,不容丝毫辩解,一目了然。
作品的正面“转法轮相”部分,释迦牟尼佛居于中央,几乎与翡翠山石等高。释伽螺发,头顶高肉髻,面容饱满,低眉,神态静好。他身着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衣纹自然流畅,一副弥久的慈悲。如果把信仰成份减去,画面只留线条、颜色、构图、气韵。观者会惊讶地发现方位、明暗、甚至个人情感的略微偏差,雕像呈现出迥然不同层面的完整,犹如一场罗生门。雕像的脸依然慈悲的,但慈悲被具象成怜惜、悲悯、慈祥、安详、仁慈……瞬间这尊佛有了治愈效果,暗合着观者的心。悲伤时他是安慰,苦难时他是鼓励,疲惫时他是温柔……这感受就像禅宗里那段著名的公案: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众人议论不已。六族惠能进而说非风动,非幡动,是心动。
观者心动了,所以眼中的佛不是佛,翡翠雕像也再不是原来的雕像。不识
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世间的事往往无从解释,像灯谜,谜面即谜底。观者经历了在看到现实“释迦佛应化事迹图”与看到心中“释迦佛应化事迹图”之间徘徊,清醒又迷幻刹那,望一眼,只再一眼,便恍然了,无非还是原来的那座雕像,未曾变过。
物给人的整个奇妙经历,因由雕像的韵致超越了本身,达到某种哲学层面。
小说《红楼梦》的缘起是石,石幻化成玉,跟着神瑛侍者来到人间享受风花雪月,王国维先生研究得出“玉者欲也”的结论。贾宝玉和玉为一,是欲的原体,欲的原体本干净清明,落到纷纷俗世间沾染尘埃,便撬开了欲望之门。成长就是一团被渐次撬开的欲望,过程中名利、钱财、权威、爱恋……什么都想要,有求皆苦,遂生出嫉妒、愤恨、执着和诸多不甘。谁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经历了,知道了,够了,看透了,放下了,无碍了。贾宝玉千帆过尽,顿悟了,撇去人间虚幻,遁入空门,回至欲之原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皆是,回首望,从此岸到彼岸,不过尔尔。
原来一座翡翠雕像,可以延展出生命本来的张力。看一座雕像,可以了悟心之所往。
或许这便是艺术的成就处,也是东方美学的幽邃与犀利:让尘归尘,土归土,虚无归虚无,真实归真实。而“释迦佛应化事迹图”,以艺术与哲学的双重极美,低眉于世,韵致超逸,始终如一,慈悲
万象
。
(翡翠雕像基本构成部分节选自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先生文章)
点击加载更多...
本游记著作权归@蓝毗尼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