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王家屏(公元1535年-1603年),字忠伯,号对南,
山阴
县河阳堡人,曾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予机务,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致仕归里。所以,在雁同、
朔州
地区民间以“王阁老”相称。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家屏被提升为礼部右侍郎。不久,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辅助朝政。王家屏执阁六年,时间虽短,但给当时朝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贪权武断,“推诚秉公,百司事一无所扰”(《明史》);他恪尽职守,“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他注意处理同内阁诸臣关系,与同僚们和睦相处。万历十九年(1591年)秋,出任内阁首辅。他老成谋国、施政严谨、品格高古,然而既不遇时,也不遇主,昏暗腐败的君主粉碎了他的“尧舜之臣”美梦。
王家屏5岁受业于父,治《诗经》[2],13岁取秀才,29岁中举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33岁获二甲第二名进士[2],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家屏天赋聪颖,才思敏捷,智力过人。据传“凡为文,不属草,含毫沿吟,一挥而就。闭门散帙,不闻诵读声,过目辄不忘”,且谈吐巧捷,四座尽倾。任史官编修《
世宗
实录》时,不畏权贵,秉笔直书。当时首辅大学士高拱之兄高捷任操
江都
御史时,曾用国库钱向严嵩的党羽赵文华行贿,被记入史书。为此,高拱曾多次暗示家屏笔下留情,文过饰非,均遭拒绝,同行以“良史”称之。
万历三年(1575年)晋升为修撰,充当日讲官。其时,朝讲经筵多流于形式,然家屏“随事开陈,丰采轩朗”,“敷奏剀挚,帝尝敛容受”。万历皇帝称之为“端人”,并赐“责难陈善”题字。万历元年至十年张居正任首辅,煊赫一时,群臣竭尽阿谀奉迎。张患病期间,朝内大臣为表关切和忠诚,都于祠庙间奔走祷祈,唯家屏不屑参加。张去世后不到两年,群臣就发泄积怨,倒张浪潮渐高。万历帝先褫夺了张三个儿子的官职,取消张本人生前所得太师头衔,后又加“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钳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之罪,公布天下。此时,家屏却给侍御任正字写信,为张家后代解脱。其不趋炎附势、秉公处事、胸怀坦荡可见一斑。
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詹事府,兼任翰林侍读学士。次年家屏擢升为礼部右侍郎,旋即改任吏部左侍郎,后受命兼东阁大学士,为内阁成员。在阁期间,直言进谏,不植私交,正色立朝,风节为人称道。作为辅相,恪尽职守,尝曰:“天下治乱在朝廷,朝廷轻重在辅相”。自己不敢怠惰,不允别人偷懒,连皇帝亦不迁就。万历十七年(1589),家屏丁忧(居丧)期满又回到内阁。入京三月“未获一瞻天表”,愤愤指责皇帝:“未有朝夕顾问之臣而可三月不面见者也。”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家屏十分注意同内阁诸臣的关系,当时申时行任首辅,还有许国、王锡爵,家屏居末,然能和睦相处。他在致同僚的信中说:“内不敢求知于宦官宫妾,外不敢得罪于贤士大夫,进无隐情,退无私客,解官而反,家徒四壁,萧然寒儒,此可不愧于心,不愧于知己者也。”但搞好团结并非家屏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明史》载:“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可见他与同僚之间的交往是开诚布公、光明正大的,不计较平时之一得一失。在君臣关系上,家屏认为自己的职责是“能上匿于未形,防欲于微眇”,“疏导密规,防君志未萌之欲;明诤显谏,扶乾纲将坏之枢”,其有不从,则强谏力争。是年末,
大理
寺评事雒于仁向万历皇帝上了“四箴”疏,劝皇上“浓醑勿崇,内壁勿厚,货贿勿侵,旧怨勿藏”。言辞尖利,切中要害。万历震怒不已,欲重罪于仁。家屏挺身而出,陈请于仁为忠正之士,万历让了步,雒于仁免遭重处,善归故里。
点击加载更多...
本游记著作权归@风清扬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