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古代著名都城。遗址范围包括今
河北
临漳
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
河南
安阳
市北郊(曹操
高陵
等)一带。遗址主体位于
河北
省
临漳
县境内,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漳河岸畔,南距
安阳
市18公里,北距
邯郸
市40余公里。
“邺”之名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今
临漳
县香菜营乡邺镇一带。邺,业之居住地之意)。邺城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战国属魏,魏文侯以邺城作为陪都。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营建王都。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
黄河
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素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曹丕代汉建魏后定都
洛阳
,魏以
洛阳
为京师,长安、谯、
许昌
、邺城、
洛阳
为“五都”,足见邺之重要。
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辉煌地位,堪称
中国
城市建筑的典范。全城强调中轴安排,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布局方式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特别是它对后来的长安、
洛阳
、
北京
城的兴建乃至
日本
的宫廷建筑,都有着很大借鉴和参考价值。
(网络配图)据文献记载,邺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七里,南北宽五里。有两重城垣:郭城和宫城。郭城有7座城门(南面三座,东、西各一座,北面两座);城中有一条东西干道连通东、西两城门,将全城分成南北两部分。干道以北地区为统治阶层所用地区,正中为宫城,内有举行典仪用的建筑和广场。宫城以东为宫殿、官署。官署东为戚里,是王室、贵族的居住地区。宫城以西为禁苑──铜雀苑,其中有粮仓、武器库和马厩;园
西北
隅凭借城墙加高筑成铜雀、金虎、冰井等三台,平时供游览和检阅城外军马演习之用,战时作为城防要塞。东西干道以南为一般居住区,划分为若干坊里;三条南北向干道分别通向南面三座城门,中轴线大道北通宫城的北门──端门。城的东门外为对外交往和设市之地;迎宾馆──建安驿设于此。邺城的西门外有大片皇家苑圃和水面,曹操曾在此操练水军。为供城市用水,引漳河水从铜雀三台下流入宫禁地区,一部分河水分流至坊里区,从东门附近流出城外。
邺城的主要宫殿毁于西晋末年。公元334年后赵石虎迁都邺城时,沿用曹魏时的布局重建。公元六世纪北齐在城南增建
新城
,史称邺南城,比北城更大更奢华。
铜雀三台遗址公园位于 河北 省 邯郸 市 临漳 县城西南18公里处的 临漳 县香菜营乡三台村。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凤、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网络配图)传说,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
平定
四海之功。
中国
古代的台式建筑始于周,成长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日趋完美。曹操在邺城建三台,特别是铜雀台,是我国古代台式建筑的杰作。这是以邺北城城墙为基础而建的大型台式建筑。当时共建有三台,前为金
凤台
、中为铜雀台、后为冰井台。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后赵、东魏、北齐屡有扩建。十六国后赵时,在曹魏铜雀台原有十丈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共离地二十七丈。窗户都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时,流光照耀。楼上又作铜雀于楼顶,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飞,神态逼真。铜雀三台台与台之间相距各60步,中间有阁道式浮桥,以金属相连接,除了宴请宾客、观赏歌舞、与群臣饮酒赋诗外,也是军事防御上的一个制高点。站在台上,可纵观全程。又因台与台之间有浮桥相连,使得这三座台即是一个整体,又可相互独立,成为易守难攻之地。在台下引漳河水经暗道穿铜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练水军,可以想见景象之盛。
但由于历史上频繁的战争和漳河的泛滥,三
台中
的金
凤台
地表上现存台高12米、南北长122米、东西宽70米;铜雀台地表尚存高度约5米的东南角部分;冰井台已被漳河全部冲毁。
铜雀三台遗址公园内现有金
凤台
遗址、铜雀台遗址、
文昌
阁、碑廊和曹操转军洞、曹操塑像、文物陈列馆、建安七子馆、邺城及遗址现状展示馆等,生动直观的展示了邺城文化的魅力。
铜雀三台遗址公园位于 河北 省 邯郸 市 临漳 县城西南18公里处的 临漳 县香菜营乡三台村。
本游记著作权归@果果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