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红崖古迹 红崖天书 黔中第一奇迹
2019-08-23发布 1266浏览
铁人17号Lv45

4901篇游记,1297粉丝

我的出行信息
  • 出发时间 2016-09-20
  • 人物 一个人
  • 出行天数 1
举报

2016.09.20(第1454篇) === 古塔巡礼系列链接  http://www.mafengwo.cn/i/8427474.html  ===

红崖古迹原名红岩碑,位于 贵州 关岭 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晒甲山上,距黄果树大瀑布约7公里。“红崖”与“飞瀑”相映交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红崖古迹,被誉为“黔中第一奇迹”,是黔中瑰宝,神秘天书,显现于赭红色的崖壁之上,实为千古之谜。清代以来,中外学者对其考察研究,掀起多次破译热潮,成为名噪中外的“红崖文化”现象。

清道 光《 永宁 州志》载:“晒甲山即红岩后一山也,崔巍百丈。俗传武侯南征晒甲于此。”又称“红岩山”。与关索岭对峙,紧靠滇黔公路。从公路到红岩前,约半公里。 红崖向西,如墙似屏,长五十余米,高二十余米,呈浅红色。偏北平整处,有形如古文字、非镌非刻、非阳非阴的铁红色神秘符号书于浅红岩面。字不成行,排列不整齐,错落参差,大小不一,共有十九字。大者一米见方,小者十几厘米。若篆若隶,古朴浑厚。虽经风雨剥蚀,但其色历久不退。
安顺 府志》:“殷高宗石刻,在 永宁 州(按当时州治,即今 关岭 自治县 永宁 镇)东五十五公里红岩山;
永宁 州续志》,诸葛碑“在红岩晒甲山悬岩上。约二十余字。大者如斗,小者如升。非篆非隶,不可辨认。字若朱画,并非镌刻。”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 永宁 州官想得拓本,因字非镌刻,无法拓取,派工匠架脚手架,用桐油石灰填糊字画四周,成其阴文拓取。后被地方人士知晓,群起谴责,州官令人将桐油石灰铲平,致岩面铲脱一层,字形亦有改变,失去本来面目。现存字体,与《 安顺 府志》、《 永宁 州志》、《 永宁 州续志》等原载不同,数目亦有差异。民国《 贵州 通志》载字体三种,其中一种是最后的字体。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邵元善《红岩诗》,是最早对红岩碑的记载。
清道 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潘祖荫首倡研究红崖碑。道光、 咸丰 年间,对红岩碑的研究盛兴。
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 日本 学者德丸作藏和 法国 学者雷柏如与弗 南海 尔等人,均前来考证,但都未获结果。雷柏如说:“此碑含有绝对之神秘性,谁也无法窥破其中的奥秘。”
百年以来,对红崖碑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殷高宗伐鬼方纪功刻石的济火“纪功碑”;一说是大禹治水时的遗迹;一说是诸葛亮南征时当地少数民族所作的图谱;一说是蜀汉时,牂牁爨族首领济火协助诸葛亮南征有功,用古爨文书写的济火“纪功碑”。现代史学界有认为与夜郎文化有关。近时有认为是岩石风化的自然花纹,后经有关部门对岩石和字迹作科学鉴定,认为确系人为所致,并非石花。
红崖碑虽然奥秘,尚未揭开它的真实面目,但年代久远,作为文物古迹是无疑的。考虑到既不是碑,也无斧凿钻刻痕迹,故改称红崖古迹。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21
目录
21
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