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残缺的记忆----
伊朗
:远去的战争》(219)
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
法国
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
莫斯科
,进而迫使俄国投降。战争初期,拿破仑依仗军队在数量上占的优势,一鼓作气,很快逼近
莫斯科
,拿破仑百战百胜的神话又一次将被证实。这时,俄军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并主动撤出
莫斯科
市内的群众,法军进驻
莫斯科
一个月,占领一筹莫展,自己反而遭受孤立,加之气候恶劣,冻伤,死者无数,士气低落,怨声载道,不得不撤离
莫斯科
,在回撤的过程中,士兵无心恋战,溃败如山倒,伤亡惨重,等到回到
法国
本土的时候,士兵不足一万人!这是拿破仑第一次遭受如此重大的打击。这就是著名的“1812俄法战争”。
68年之后的1880年,俄国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经过沉淀和思考,用满腔的热情与无比的深情,创作出不朽的作品----《1812序曲》(降E大调,作品第49号)。
一段时期以来,我一直认为这部作品简单,明快,短小,精悍,结构并不复杂,表达方式也不隐晦,含蓄,是一部简单的,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作品,直到前年在国家大剧院参加纪念李德伦诞辰100周年音乐会,聆听
中国
交响乐团演奏的《1812序曲》,忽然有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异样感觉,我小心翼翼的体会着,捕捉着,终于找到了:那是隐藏在教堂钟声后面,庆祝胜利的礼炮声后面的隐隐的不安的情绪,甚至还掺杂着一丝淡淡的埋怨的成分,那是生者对逝者的怀念,生者内心的不安与内疚。我惊诧了:惊诧于从未经历过战争的我会有如此深刻的感受,惊诧于随着远去的岁月,战争并未远去……一位先人的话也许能够暂时抚慰不安的灵魂:
“The only winner in the war of 1812 was Tchaikovsky.”
----Solomon Short
(柴可夫斯基是1812战争唯一的胜利者。)
我是2009年的4月到
伊朗
的,近30年前的1980年爆发了两伊战争,一打就是8年!又过了20年,远去的战争对饱受灾难的人们是否还有影响,是我一直以来十分关心的事情,但我一直没有主动开口询问,只是一旁静静的观察。
国家没有忘记这场战争,在
德黑兰
的闹市,有一个不大的两伊战争博物馆,院子内放满了飞机,坦克等,显得原先已经十分拥挤的博物馆越发捉襟见肘,狼狈不堪。博物馆主要是揭发伊拉克在战争中对平民进行生化武器试验,毒害当地平民的肢体健康和精神的健康,而战争本身却介绍的很少,一带而过。看后感觉设计者们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反而削弱了客观性,减低了公信度,得不偿失,不得不说是个败笔。
广大的底层人民群众的斗争是中坚力量,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为抗击外来的侵略做出了牺牲,我们的导游和司机,他们各自的大家族中都有亲人牺牲在战火纷飞的保卫祖国的沙场上。
从
德黑兰
口岸到
红海
的霍梅尼码头的口岸,经过
伊朗
的主要石油生产,加工,储存地区,也靠近伊拉克边境地区,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高耸的烟囱冒着滚滚的黑烟,遮天蔽日,伴随着阵阵刺鼻的味道,导游讲,两伊战争爆发以来,滚滚浓烟和刺鼻的味道就没有停止过。当地人称之为:“现代战争后遗症”,幽默里透着无奈。
这里又是内地联系外界的枢纽,战争期间受迫害的程度也最严重,过去的巨型广告牌由于经济封锁而无处可用,只得拿来用作鼓舞斗志的宣传橱窗,废弃的石油管道任凭日晒雨淋,这也许也是一种“现代战争后遗症”吧!
来到
红海
岸边,正是春季沙尘暴多发季节,海面上一片尘雾茫茫,对面就是伊拉克,同样沉浸在沙尘之中。
登船前行,客船很快就被尘雾淹没,尘霾的世界。
战争从未走远。
2019年5月11日
本游记著作权归@老帕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