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瑜伽风潮——爱追大师课的我们
去年说走就走的瑜伽旅修,观望了很多机构,研究了好几个外籍老师,最终遇到并决定上莫林老师的课,那时候身边的朋友都在说,哇,你和
印度
的大师去学习了啊!
心中尴尬之余想到的问题是,莫林老师是大师么?我是大师的学生么?接着有跟随其他派系老师的朋友私信我,你去
印度
了啊,拿的什么资质?那个老师是传承人么?他在
印度
有学校么?他是什么种姓?..........
我们最初想要练习瑜伽和找寻更高阶瑜伽老师到底是为什么?如何辨别你上的究竟是否是大师课,你为什么要上“大师”课,你给“大师”会带去些什么信息。我们对于大师课或者说我们对大师有误解。
一 瑜伽大师不仅需要专业造诣,更是灵性的导师
☞一直以来,练习瑜伽的“高手们”都喜欢到处追随各种大师课程,我们喜欢关注的瑜伽关键词是“大师”,“高难度体式”,“传承人”,“资质证”,“大师来华第一站“,等等标题中带有类似信息的我们才会更关注。
大师,中文的意思是在某领域里造诣深,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艺术家等等,但在瑜伽的世界里,Guru,的寓意似乎没那么简单,这个词由梵文的字根”guru”而来,有着提升,升起的意义,被人称作Guru,意味着你除了有某方面的造诣,还兼有成为人们灵性的导师。所以这表示Guru不是随便叫的。
能成为大师的人获
得荣
耀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
☞瑜伽毕竟是舶来品,即使
印度
和
中国
同属一样神秘的东方,关于瑜伽,比起国内的老师,我们还是会更倾向于去找
印度
当地的老师学习,觉得这是原汁原味的,就像学太极,我们总会想到
中国
的陈家沟。
除了
印度
籍,接下来我们会相信练习多年的西方人,这些年
欧洲
的瑜伽老师似乎比
印度
本地老师的受欢迎程度更甚。因为他们中很多人舍家弃业追随在某位大师身边,修习多年最终获得了荣耀,对于西方人的终极追求自我,我们总是羡敬的。
最后我们才会去选择国内练习多年,口碑好的
中国
老师。常年累积的自我练习感触就是教学重点。
这顺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们的心理,看到关于大师的介绍,我们看到的是,追随某传承人多年,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自我练习,这可能正是我们缺的。
长时间的自我练习带来的经验值和体验感就是教学的重点,而我们总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快速吸收来自别人的经验值吧。因为你的自我练习稀缺。
♥
二 我们离大师有多远
现在只要有一张机票,你就可以去世界各地参加各种瑜伽课程,“参加过很多外国人瑜伽工作坊,无论是进阶课还是体验课,算是大师课么?总有几个是大师吧,嗯对,内个谁谁肯定是大师了吧”。这是一个在瑜伽圈摸爬滚打十几年的人跟我说的话,从最初的蒙圈到否定,到给自己心理暗示确实自己上过大师课,简直是一气呵成,究竟上了几个大师课只有她自己知道。
♥
体式越来越厉害是否能代表我们在瑜伽路上的成长
☞我们对大师课的执念除了被广告,还有
中国
学生对高难体式谜之无法自拔,(逼的很多好好的瑜伽老师非得上一张高难体式才能招生),还有就是对自我认知的不充分这件事了,这个事很有趣,我也去体验过一两次瑜伽大师课,只要是有
中国
学生在的情况下,其他国家的学生都会略显菜,整个课堂的气氛马上就变的很拼了。
你会在课堂中察觉到无法放松的我们,很少有人带着平静的心去体会练习。
西方人多的情况下却显得清奇的没压力……
why,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这也能从侧面说明为什么欧美人更多出大师级别的老师,也许倾其一生他追求的不是更厉害。
很多人上完大师课觉得自己就是大师了,连自称为大师弟子都不屑的说了。这是我在接触瑜伽行业中感触很深的一点。
三.莫林.莫汉不是大师?
为什么会想写这个老师,
印度
的老师,我在见过老师莫林,并上过他的课之后就很想采访他,因为我深知,像他这样的在路上的
印度
瑜伽老师不少,但我们鲜去关注。
他们大多通过自幼年的刻苦练习已经在瑜伽行业站住了脚,无数这样的瑜伽老师,都在默默的向着大师的方向,以自己的速度前进着。
他们几乎没时间宣传自己。除了上课,自我修习,还要兼顾家庭。
莫林课程的安排显得质朴,一板一眼没什么花花肠子,天性的随和语气的温和让人觉得平易近人,而且年纪也不够老,于是我们并不觉得这类人有大师的特质吧。因为太像普通人,或者说离我们距离太近。
我们普通人看待大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一直保持着个人风格,教学有原则的老师终会被认可,他不一定有大师的称谓,但笃行自己的行为准则,保持自我练习,只要你的感觉敏锐,老师的品性一接触就会很快知道。
我想要让大家通过莫林老师的采访内容,看到并对像他这样的无数瑜伽行业中的老师有所了解,我们所认为的不是大师的人,起跑线也比你高,也比你更努力,我们应该尊重所有品性优秀的普通瑜伽老师。珍惜这样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无论什么国籍的老师。
点击加载更多...
本游记著作权归@晋之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