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残缺的记忆----
荷兰
,
阿姆斯特丹
:光线的本质(上)》(236)
当我站在这幅长363cm,宽437cm的油画布料绘制的油画面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同样的
荷兰
著名画家梵高说的那句名言:“你知道吗,我只要啃着硬面包在这幅画的面前坐上两个星期,那么即使少活十年也甘心。”我是在
荷兰
阿姆斯特丹
的伦勃朗故居看到这幅名为《夜巡》的油画的,当然看到的并不是原画,原画收藏在附近的
阿姆斯特丹
国立博物馆里,而原画的创作却是在这里他的故居完成的。
我是在2001年的11月到
希腊
旅游之后,在
阿姆斯特丹
转机,停留20个小时,在短暂的时间里参观了三家博物馆(国立博物馆,安妮博物馆,伦勃朗博物馆),游览了运河,参观了市容,对
阿姆斯特丹
有了最初的印象。
伦勃朗的故居在闹市区的一个临街的路口,一幢极其普通三层楼房,显得有些败落,很像画家自己晚年的生活真实的写照。伦勃朗从1639年到1658年间居住在这里,踏着窄陡的楼梯,木门把喧闹的世界阻挡在小楼之外,整栋小楼又回到那令人怀念的时代,从外表看小楼的结构拘谨忐忑,拥挤,有一丝压抑的感觉。在我参观过的名人故居中,算是不太
富裕
的那一类。一层是售票处和纪念品商店,二楼三楼就是起居室,工作室了。不知什么原因,大部分的房间并没有摆放原来的桌椅,家具等等,房间的墙上挂着他的作品,故居俨然成了私家博物馆了。而且展品绝大部分不是真迹,用复制品代替,不厌其烦的向游客介绍伦勃朗的作品,很有兜售纪念品之嫌。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把颜料的制作过程详细的演示出来,游客也可以直接亲手制作,提高人们对颜料的了解和认识。
伦勃朗的全名叫:伦勃朗·哈尔曼松·梵·莱因(Rembrandt 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7月15日出生在离
阿姆斯特丹
不远的一个叫
莱顿
的城镇。父亲是一个磨坊主,算是个小康人家。伦勃朗曾经上过大学,不久就辍学了,他一门心思的当了画家,干起了专门画肖像的职业来。他的妻子是个富家小姐,妻子
富裕
的家庭为伦勃朗事业的
成功
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伦勃朗一直生活在上流社会之中,直到1642年妻子去世。之后的伦勃朗笔下的人物,尤其他的自画像,无忧无虑成为了曾经的记忆,漫画式的自我成为了历史的镜子,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自画像总是传递出复杂的信息,深棕色的基调取代了明快的视觉,深沉,含蓄,厚重中包含的压抑感撞击着人们的灵魂,潦草狂野的笔触整合了细腻温情的从容不迫,冷酷的蜕变引来冷酷的思考,一百种思考换来的决不是一百种答案。社会的冷漠,人际关系的世态炎凉,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了伦勃朗,他开始认真的观察和揣摩人们的表情的细微变化与内心世界活动的微妙的关系,他小心翼翼的在光线和颜色之间选择最佳的表现方式,他
成功
了,他通过人物的“灵魂”表演诠释了现今社会的人间的悲欢离合。光线和颜色在他的笔下“活了”起来,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然而生活毕竟是残酷的,债务高垒,生活窘迫,事业衰落,他不得不搬离了他的寓所。当伦勃朗1669年去世的时候,他除了几件旧衣服和画具外,没有留下任何财产。以后这栋小楼就一直闲置着。从1911年起,这里便成为他的纪念博物馆了,并且尽量保持画家当年生活时的场景。
【未完,待续】
本游记著作权归@老帕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