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2017.04.13(第1612篇) === 古塔巡礼系列链接
http://www.mafengwo.cn/i/8427474.html
===
位于
安徽
含山
县城南40公里。
清康
熙二十三年(1684年)《
含山
县志》载:“运漕镇在县南八十里东七都,地临大河,上通
巢湖
,下接长江,居民稠密,商贾辐辏,旧设巡司”。明代以来便是
安徽
省江北八大重镇之一,
含山
县首镇。
相传,夏禹治水“凿东关石梁为渡漕”时,这里就有了自然的河流,当时只不过是一片汪洋中的土墩,几经流砂淤积变化,逐步形成为“蓼花洲”。因此,运漕镇曾有“蓼花洲”、“中闸”、“漕川”的古称。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吴头暮楚”(先为吴地,吴亡入越,越亡归楚),原镇西大街(现运漕中学东大门处)的闸圈上曾有青铜镌刻的“吴楚名区”四个大字,1954年因遭洪水的洗劫,闸毁字失。据《舆地胜纪》和《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运漕镇始于东晋,原为漕运,明末清初改为运漕,沿用至今。由于运漕镇位于裕溪河咽喉要段,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东汉末年(建安十七至二十二年),北魏曹操伐吴,“四越
巢湖
”,曾屯兵于无、巢、肥江淮一带,为了便于行军作战,运输粮秣军需,曹兵即开濡须水(又称漕河),帆船往来穿梭其间。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东吴孙权派人筑关拒曹,卡住濡须河口,形成东关,以遏
巢湖
。运漕河就成了吴兵进退必经之路。明朝朱元璋亦在此镇迎战过元军。
清康
熙三年(1664年),清廷曾派兵驻守运漕、铜闸。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军在运漕设营。肖卯在《太平军东关之战》一文中记载:“清
咸丰
三年(1853年)10月初,太平军为了筹办军饷,从天京(今
南京
)派六、七百只战船,向驻在
巢湖
地区的清兵发动进攻,经裕溪河、三汊河攻
克东
关、运漕”,载运漕所存大米16万担运赴
江宁
。忠王李秀成的部将洪仁达、何亚林率8000人马驻扎镇中,现镇四周仍留有大小濠沟遗迹。
镇内名胜古迹较多,有万年台、东岳庙、三台阁、正觉寺、西徕庵、圆通庵、水阁冰亭、明代巢国公华高墓、藏书楼、百子桥、晏家桥(北魏曹操部将点兵桥)等。此外,还有天主堂、福音堂、同善堂、清真寺、
无极
道等宗教活动场所。这些文物古迹除正觉古寺为唐贞观二年(628年)所建,其余均建于明末、清朝和民国初年。
万年台建于辛亥革命后的1917年,位于镇大北门外(今运漕镇医院大院内)。民国初年,为纪念孙
中山
先生领导的这一伟大革命,由运漕镇各商号店铺捐资建造这座戏台,以纪念民国昌盛万年。金碧辉煌的万年台高10余丈,上下两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台顶为青铜所铸,四角风铃。台正中青龙抢珠空悬,投以金属币物即可滚动,活龙活现。台两旁对联镶嵌,台上方“现身说法”4个大字的横匾,为著名书法家鲍洁所书。万年台建筑规模是省内集镇戏台之最,每逢节日或重大****,镇民乡邻皆蜂拥而来,台上或戏或歌,台下其乐融融。此台因年久失修,已于1963年拆毁。其它名胜古迹,也几经沧桑,除少数外,绝大部分已荡然无存。
镇西街和上大街的孝子坊、翰林坊、贞烈坊、贞节坊等牌坊,气势恢宏可惜多已拆毁。镇中10多家宗祠和多处两层砖木结构瓦顶的明、清徽派民居,古朴典雅,透出沧桑古韵。
点击加载更多...
本游记著作权归@铁人17号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