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几棵古松,长在
淮北
大平原的一个古平岗上。那个地方叫
涡阳
,是
安徽
靠近
河南
的地方,离
江苏
、
山东
都不算远。三十年前去的时候,我是在
徐州
上火车,一百六十公里,大约走了五个小时。当时那条路只通到
阜阳
,有
淮北
、
濉溪
等十几个中间站,特别慢的车,几乎站站都停,上上下下大多是农民,卖菜、交易牲口,贩卖日用百货。蒸汽机车,飘着呛鼻的烟雾,绿皮车箱,一袭硬木的长凳。玻璃窗户倒是双层,但大多都关不严实,从早一直坐到天黑,浑身上下落满灰尘。
但这还算不错,
涡阳
毕竟通了铁路,而
亳州
是地区行署,华佗和曹操的故乡,一寸铁路都没有,赶车还要到
涡阳
来。另一个城市
阜阳
,虽早就在说,要修一条南北的大动脉,从陇海线的
商丘
,经
亳州
、
阜阳
,一直通到
合肥
。但我去的时候,还只是传说,没有动工的半点消息。整个
安徽
省北部,除了一条京沪铁路,从
徐州
过
宿州
,到
蚌埠
分叉,一支到
合肥
,一支到
南京
。另外就是这条铁路,因为沿线产煤,连接了
淮北
、
涡阳
和
阜阳
,成为东西向的唯一支线。
我从
北京
来,顺路上
泰山
,下
曲阜
,又在
徐州
倒车,耽误了三四天时间。赶到
涡阳
已经天黑,第二天一早去工地,发现他们性急,已经把机房建好了,天线的水泥底座也浇筑完成。一幢二层小楼,建在县城外边的山上。只是现在早已不记得,这里离县城有多远?在
涡阳
的那个方位?只能想起过了涡河,因为看见一道水坝。然后由着吉普车,东绕西绕,开过民房、草垛和麦地,不一会儿就到了。一座小山,屹立在皖北平原上,不算高,但很有气势。
当时没有闭路电视,基层的县级电视台,只开路发射一套节目,为了扩大覆盖范围,通常会选择建到高处。对于平原地区,通常就不在城里,而在近郊的山上。当时卫星电视刚起步,信号功率不强,高频头灵敏度低,为了好的图像质量,天线面积通常很大。直径超过六米,前馈或者后馈,加上发射机高天线,基座需要提前浇筑。我们作为厂家,只负责安装、调试,开通节目。至于道路、机房、基座等工作,都要用户提前完成。
现在想那座山,真的不算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黄土的山岗上,长着好大几棵松树,每棵都有数百年树龄。是
安徽
特有的五针松,针叶粗短,龙鳞铁甲,有古画上的姿态。记得初见时,我首先想到《水浒传》,杨志被劫生辰纲,也有几棵慵懒的松树,顶着赤日炎炎,为壮士们遮阴。一条石板路,酒浸、汗渍、车辙、马蹄,迎来送往,暗淡清晰,留下岁月痕迹。而为我们
新建
的机房,倚靠着那几棵松,从低处望上去,竟也带几分仙气。
安装调试开始了,首先是吊装底座,锁紧方位拉杆,调平仰角转台。弹出桁架,拼接球面,固定支撑杆。再把馈源升至焦点,接好波导,旋紧电缆,装
上高
频头。松开齿轮,滑动拉杆,转动俯仰台。已经半个时辰了,居然不出信号。又找出公式,重新计算角度,精确校对,依然一无所获。直到明月升起在树稍,我才恍然
大悟
:居然是几棵松,挡在卫星方位。微波是视距传输,不绕射也不反射,插损几个分贝,就过不了门限,那时的星载和地面,指标都很临界。
此事上报县里,返工已不可能,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砍掉松树。要知道那个年代,电视是头等大事,关系到几十万人民,及时获得中央指示。书记、县长,都到现场来了,让我一时有些紧张,一次次确认,自己的判断。其实还是心虚,如果树砍了,信号还不好,怎么办?几棵苍劲的松,假若留到现在,都是古树名木,还能带动旅游。而在当时,环保意识不强,林木也不值钱,天线可有六七万。书记一身令下:砍。大家一起动手,古松顷刻消失,信号瞬间清晰,群众欢呼雀跃。
一件早已忘记的事,却在近日,一次夜深人静之时,突然想起。只因随着年龄增加,我特别喜欢
大树
。有些年轮的,郁郁葱葱的,挺拨向上的,钢筋铁骨的。不同姿态,不同来历,不同品种,不同地域。或高度,或宽度,或厚度,或力度。青翠,峻茂,高贵,平凡。无所谓进取,无所谓退守,无所谓发达,无所谓失意,都能在地球某个角落,占据星空自己的位置,默默坚守数百春秋。让人在经历一定辉煌,或一定磨难之后,去品味它生命的本真,成为对永恒的最好诠释。
我开始想去了解这几棵松树,几棵因我失误而遭灭顶的
大树
。我想知道它们的来历,何人所栽?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故事?在黄泥的山坡上,为何只有这一簇?而且只寥寥数棵?我查了卫星地图,发现
涡阳
附近山很少,几乎是绿色的一马平川,找到几处标高的黄色,感觉无论是哪一处?都会让我后悔。最近的一处称“龙山”,在
涡阳
县城
西北
十公里,是战国时期老子的出生地,三十年前为何没人提起?现在却有一处景点,称为“道家祖庭”,只是距离有点近。
春秋时期的范蠡冢和西施墓,在县城东南十五公里,据说也是黄土小山,但感觉方位不对,因为不过涡河,也见不到那道水坝。离开龙山继续向北,就找到石弓山了,离县城二十五公里,似乎有点远,但从我的心里,希望就在这里。因为这里,是“竹林七贤”,嵇康的墓地,埋葬着晋代一位“旷世奇才”。他遵从内心,不同流合污,为人若孤松独立,醉态如玉山将崩。那几棵身形优雅的松,似乎就附体他的灵魂,因为他就在临刑之前,还轻松弹奏了《广陵散》。
听过千古绝响的松林,我们竟无法传至永恒!
本游记著作权归@姚远程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