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唢呐,是
中国
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
中国
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
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唢呐吹奏在
康县
中北部一带流传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这一带几乎村村都有演奏唢呐的民间艺人,有的村甚至拥有上百人的唢呐艺人。
每到逢年过节、庙会或者红白喜事,人们都会组织宏大的唢呐演奏场面,用来庆祝或者祭祀。
豆坪乡百人唢呐队曾经多次代表
康县
参加省市民间文艺表演,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儿的人,才能拼了命把这活儿保住,传下去!”
这是电影《百鸟朝凤》里面的经典台词。这部优秀的影片表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喜欢看电影的小编当然不能错过这部好片。
那日焦三爷把自个儿学徒的第一把唢呐传给了徒弟天明,他说“咱们唢呐也是匠活儿,是匠活儿,就得有人把责任负起来”。毛头小孩儿听得眼里直掉泪,他那时只管自己的师父是天底下吹唢呐的第一把好手,他后来才知道,焦三爷也是这世上顶珍贵的头一号匠人:是艺术家,是传道者,是捍守的灵魂,是遗世的背影。
小编看完电影,想起焦三爷沧桑的背影,有些泪目,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夜里跳扑一只萤火虫,在灶台上永远有装满了食物的海碗,在儿时第一次听焦家班吹奏八台睁圆了双眼,在师父手中接过唢呐哭红了鼻尖,吴天明导演手下的故事淳朴且隽永,幸福又孤独。黄土地上蒸腾的热气和无双镇里油绿的青草香,焦三爷家的唢呐声和一座矮坟前的「百鸟朝凤」,将传统文化的灵与美、哀与殇发挥到了极致。焦三爷从太师椅上站起身,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唢呐的乐音中,吴天明导演也在这曲『百鸟朝凤』之后羽化,民族的文化将何以为继,智者无言宿儒泪,余音绕梁
青松
心。”
在
康县
,这群老艺人也在坚持着,将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向这群优秀的老艺人致敬,感谢他们没有放下这些传统文化,并担起了传承的重任。也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唢呐,投入传承传统文化的事业,别让这个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流失。
本游记著作权归@千年成州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