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蒙古
族天葬仪式中回归自然的生态智慧
海
德格
尔说:“只要此在生存着,它就实际上死着。”(302)即人是向死而生的,有生即有死,有死即有生,生命的完整性体现为生与死的轮回过程。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可以在生前设计好死后的丧葬方式。因而,对于人类来说,丧葬方式和人的诞生同等重要,甚至在原始先民看来,人的死亡比出生更令他们困惑和好奇。也正是这些令人不解的问题,促使先民非常重视丧葬仪式,希望亲人死后可以投胎转世,灵魂可以升入天堂。为此,举行各种丧葬仪式进行祭奠。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丧葬方式因受各自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各式各样,它透射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和民族对生死存亡、灵魂转世、生命轮回的认识与体悟。
受自然天惠极少的
蒙古
族牧民,因受到
蒙古
高原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特有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丧葬仪式。
蒙古
族的丧葬仪式中最具代表性和富含生态意蕴的是天葬,它折射出
蒙古
族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珍爱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智慧。这种智慧包含着天人合一、天人共存的思想,维系了人与自然唇齿相依、血脉相连的关系,对本已脆弱的
蒙古
高原生态环境起到了缓解和调适的作用。
如今,
蒙古
族天葬虽然伴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草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从而成为一种追忆,但回忆历史、追寻美好生活所给予我们的各种启示,却是令人深思、意味悠远的。就像荷尔德林所说的那样:“万物亲密地存在,我如何表达谢意?要在深刻地考验之际去把握。”[4](246~247)对此,海
德格
尔说:“考验必须透彻。必须使固执之心屈服,使之消隐。”“通过反反复复的倾听,我们将变得更有倾听能力,但也会更加留意那种方式。”[4(247)
蒙古
族天葬的精粹在于它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传统的
蒙古
族天葬是将死者的尸体以白布裹身,面孔朝天,盖上一块写有经文的白布,放在荒郊野外,让鹰、野狗、狼等食肉动物吞食。三天后,死者亲属前来查看,如果尸体被鸟兽吃得所剩无几,就说明死者前世积德行善、乐于助人,死后灵魂借助鸟兽升天,同时也预示着子孙将获得吉祥福寿;如果死者的尸体未被野兽吞食或吞食得很少,就被认为死者生前罪孽尚未消除,连鸟兽都不愿以其果腹,这时,死者亲属就请喇嘛诵经超度,替死者忏悔、赎罪,同时在尸身上洒黄油或酒,直到骨肉尸身被野兽果腹,才认为对死者已尽心意。这一点与藏族的天葬是类似的,只是在具体细节上略有差别。随着
蒙古
族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迁,其丧葬仪式逐渐失去了自身独具的特点,和其他民族的丧葬仪式逐渐趋同,墓(土)葬、火葬逐渐成为主要方式,而天葬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那么,在
蒙古
族游牧文明所承载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中,为什么会出现天葬仪式?它与
蒙古
族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哪些内在的关联呢?
其一,
蒙古
族的原始信仰是其天葬仪式产生与传承的文化根源。
蒙古
族信仰萨满教,其至高无上的神灵长生天与
蒙古
族原始先民的“狼图腾”崇拜有着须臾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蒙古
族先民认为,狼是长生天派遣到人间的使者。按照
蒙古
族萨满教信仰观,人死后,灵魂尽快归天转世是一件既重大又吉祥的事情。狼在
蒙古
族人的心目中是会飞的,当狼把人的尸体吃掉,天葬才算圆满完成。
蒙古
族天葬的产生,既与其先民的原始信仰有关,也与藏传佛教所宣扬的灵魂不灭、轮回转世的思想有关。
点击加载更多...
本游记著作权归@四子王旗旅游电商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