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石棉的故事
2020-07-26发布 709浏览
松林半岛Lv30

274篇游记,57粉丝

举报


-                                             ---- 泸沽湖 旅游散文游记之三
    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不在于你怎样的喧嚣与沉默,而在于你是怎样去耕耘与收获。打开岁月的背包,将岁月中那些未曾仔细聆听的乐曲再次聆听,将时光中那些未曾仔细欣赏的风景再次欣赏,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题记

     去 泸沽湖 的途中,第一夜住宿 石棉县 城,这个全国唯一用矿物名称命名的地方,也是一个有我的故事的地方。
     远久的故事是石达开当年在这儿率众深入越西山,直抵 大渡河 南岸,在 安顺 场准备渡 大渡河 时,遇上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未能渡河,最后全军覆没。八十年前红军长征,是在 安顺 场顺利度过了 大渡河 ,使蒋介石的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化为泡影, 安顺 场在有坚强信念的红军面前确实是名符其实的 安顺
   公元1965年,一所学校从 重庆 沙坪坝西迁到了 四川 石棉,十岁的我也随家父学校到了石棉,父亲已经是第二次西迁了,第一次是在 南京 读书时,抗战爆发了,他拿着爷爷给的三十块大洋被迫西迁,在 重庆 北碚夏坝的复旦校园里,每天吃着发霉的米饭,留下西迁的深刻印记。新 中国 成立之初,1955年 上海 交大开始西 迁西 安起,全国开始陆续有许多的学校科研院所进行了向贫困薄弱的地方搬迁。然而,在 上海 交大向西迁校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交大西迁,最后,形成了留 上海 的交大和搬 西安 的交大两所大学。明知贫瘠落后的地方科学文化也落后,学校和科研所都不容易落脚生根,不容易发芽开花,明知山有虎偏却向虎山行,这也体现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执着。

   西迁 一方面是为了改变一些地方的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另一方面却是又红又专,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结合的改造的尝试,也是我们的社会在探索中前进的过程。
    当年,遵循这样一种精神原则,许多的学校和科研院所搬到了大山里,我知道当年有 北京 清华在 绵阳 建立分校, 北京 矿业学院在 合川 开始办学等等,同年,与 重庆 的这所学校一同搬到石棉的,还有从 北京 迁来了一个研究院。有人说是这是为三线建设,备战备荒准备打仗,又有人说是要将一个矿搞成高大全,建设成托拉斯联合体。总之,一夜之间,石棉城千百年来平静而平凡的街头,平添了许多说外地口音的外乡人,我也从一位 重庆 少年变身成为了一个石棉少年,在 大渡河 边的红军渡河纪念馆旁边系上了神圣的红领巾。
     而搬到石棉这个山沟沟里的学校和科研院的一些教学设备都没有场地可打开用,更可畏的是从 大城 市里来的人看到这里的山险水急,在沟里一天只能有四五个小时太阳照耀,连山上的许多的大石头掉下来都要用金属网罩和钢丝绳固定着,大家一个个都傻了眼,心理落差太大。记得当时离开 重庆 时四路电车刚刚修好,起点就在陈家湾的家门口,拖着两根辫子的电车,开起来很平稳很小的声响,也很优美,而到了石棉城,电车公共汽车全都消失了,一天眼里眼外都是大山,从学校到县城的几里路都是靠腿在烂公路上走。

    当年,由 重庆 到石棉需要两天的艰苦旅程,第一天坐火车到 成都 ,第二天一早,从 成都 坐汽车到 雅安 ,然后转到石棉,后来成昆铁路通车后,可以坐火车到乌丝河车站下车,再到石棉就方便多了,顺利的话一天可以到达。记得当年我想到的是世界上还会有哪个地方比石棉这里更穷,更苦,从心底排斥这个称为新故乡的石棉,总想长大后走得远远的,像那些自由自在地质勘探队员一样,哪怕是远走在崇山峻岭。
    学校在石棉只待了短短的几年时间,后期,清华大学 绵阳 分校也迁回了 北京中国 矿院 合川 分院也迁回了 北京 ,在石棉 北京 来的研究院也迁入 成都 了,父亲所在的学校也迁到了刚搬走的 绵阳 清华分校旧址,成为了今天的西南科技大学。 但在石棉的那几年,在我身边却上演过许多的惊心动魄故事,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开始,那些喝惯了 重庆 的啤酒的城里人,来到 石棉县 城里只有白酒,一些人每一次从 重庆 回来都要带一些 重庆 啤酒,那些从 重庆 带去的 重庆 山城啤酒,这成为在石棉的一种奢侈,吃完以后的空瓶子,又不能带回 重庆 去退两毛钱的押金吧,作为废品卖掉又可惜,许多人在家里都堆了一大堆, 重庆 啤酒是一种曾经的故乡味道,而堆在家里的空酒瓶,又成为了一种剪不断的乡愁。
   开始初期,我们小学班上一女同学的父亲,因为受不了学校造反派的批斗折磨,就在家里用绳子上吊自杀了,给少年的我和同学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让年幼的我们感觉到生活的惨烈和严。一个新 中国 成立不久而建立的学校,有很多人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加上学校又刚搬到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山沟里,一些不谙事的学生抓住一些老师过去的历史,一味上纲上线,人见风就是雨,许多教师因此而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17
目录
1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