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卓资县工业经济60年发展综述
2020-07-30发布 263浏览
卓资县电商旅游公Lv16

566篇游记,8粉丝

举报

卓资 县工业经济60年发展综述
  阴山之畔,古老的敕勒川孕育了神奇的黑土地 卓资 县。

  大 黑河 源头,悠久的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磨砺出璀璨明珠 卓资 县。60年的风雨砥砺, 卓资 县23万各族人民群众以骄人的风采和昂扬的姿态,浓墨重彩地书写出风云变幻的壮美华章;60年的峥嵘岁月, 卓资 县一届又一届党政领导班子以负重奋发的激情和改革创新的风范,倾力打造出穿越时空的里程碑;60年弹指一挥,梅开几度,华丽转身,让融入生活的大美,花香四溢,满目春色;60年春华秋实,枝叶关情,莺歌燕舞,让流进大地的欢歌,一路唱啊,激情放飞。

   卓资 ,这个传统的农业县伴随着 共和 国矫健的步伐一路走来,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世纪, 卓资 “工业强县”跨入新的起点,已初步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支柱产业不断增强的工业体系, 成功 地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的发展新路子。

  “建县”后,从五匠六坊起步

  1952年,“ 卓资 ”县由“ 龙胜 ”县更名而来,当时全县有个体作坊匠铺不足300户。多数是木匠、铁匠、石匠、泥瓦匠和油坊、豆腐坊等传统手工作坊,分散在 卓资 的街巷里、乡村中,简单得几近原始的设备和工艺,粗陋地、零散地生产出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

  1955年, 卓资 办起了第一家砖瓦厂。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完成后,全县手工业户改造组建为30个合作社(组),入社358人。“”期间,手工业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产物”遭到破坏。1978年,工业经济开始恢复和建设,当时工业企业有67家,总产值达1930万元。

 新时代,进入快速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 卓资 县工业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快速发展。1984年,全县个体手工业户发展到91家,产值达到302.1万元。1985年后,工业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国营工业先后建起四号地煤矿、农机制造厂、化肥厂、水泥厂、云母厂等26家企业,职工达1758人,固定资产达到2741.4万元,实现产值1315.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7.4%,创税88.7万元。

  “九五”期间, 卓资 依托市场和资源优势,确立了建材、高载能、肉食品和绿色保健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九五”期末,全县工业企业产值已占到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22.4%,较“八五”期末上升4.8%。200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9847万元,是1995年的2.4倍。

  新时代,进入快速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 卓资 县工业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快速发展。1984年,全县个体手工业户发展到91家,产值达到302.1万元。1985年后,工业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国营工业先后建起四号地煤矿、农机制造厂、化肥厂、水泥厂、云母厂等26家企业,职工达1758人,固定资产达到2741.4万元,实现产值1315.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7.4%,创税88.7万元。

  “九五”期间, 卓资 依托市场和资源优势,确立了建材、高载能、肉食品和绿色保健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九五”期末,全县工业企业产值已占到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22.4%,较“八五”期末上升4.8%。200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9847万元,是1995年的2.4倍。

  新世纪,突飞猛进发展

  进入新世纪, 卓资 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目标,全面进行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骨干企业发展为支撑,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和自身交通、区位、资源等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总体实力不断增强。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2
目录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