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1996年6月18日王科长带着我到
代县
搞调查,工作之余,
代县
联社的郝主任建议我们去赵杲观一游,这样我们吃过午饭后就离开了
代县
联社,踏上赵杲观的游程。
我们一行十一人分乘一辆尼桑工具车和一辆2020吉普车,向赵杲观奔去。天阴沉沉,好象要落雨的样子,郝主任就准备了几把雨伞。汽车出东关向南,过滹沱河大桥,在胡家沟村北转而向西,过西旺、园子后又南行,经王街、韩岗至新高南,路遇原
交口
信用社主任(现
交口
信用站干)准备搭车返家,便请上车,同车而往。
过口子村入山,与中解河并行。两边悬崖峭壁,谷内一水中流,此地全部为石山区,极陡,自然也就有了一些奇观,如支腰石等。过白峪里铁矿,远远地就看见了中解河水库大坝。
忻州
地区的水库全部建于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现在它们仍然在为
忻州
农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这些水库中,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大多只起到了一个泄洪的作用,如
忻州
市的米家寨水库、岁兴水库,夏季因怕山洪不敢蓄水,冬季又因干旱无水可蓄,实际上起不到水库应起的作用。还有一些水库原本就无水可蓄,只是摆了个样子,为某些领导的功劳簿上添了一笔而已。
中解河水库究竟属于哪一种,未作考证。我们乘坐着汽车沿着
盘山
公路登上坝顶,举目四顾,只见水库夹于两山峭壁之间,碧绿的,宛如一块美玉,镶嵌
代县
的南部山区。
过中解河水库,我们的眼前豁然开朗,想不到在这深山中竟有这样一块平川,南山渺渺,东西两山急速退去,给
交口
人民空出了这样一大片肥美的土地,由此我感到,
交口
乡的这块平原像一个葫芦,中解河水库就是那葫芦嘴,青社村就是扎在葫芦嘴上的红绳。
过青社村,南行十余里,来到了一个岔路口,向南可去
五台县
红表乡,向东通往
代县
八塔乡,路旁一片树林,林中有好几个水洼,从车中透过车窗,可见其中的两个水洼在不断滚动,这应该是中解河水其中的一个源头吧。
我们由此折而向东,不远即到了
交口
乡政府所在地,这个乡政府所在地与其它地方的乡镇所在地有明显的不同,就是在这个村落里,没有当地的村民居住,只有几个乡级机关,即乡政府、邮电所和信用社,和三、五户在这些机关工作的人员住宅。
交口
乡信用社(现为
交口
信用站)座落于这些房屋的东头,四、五亩大的一座院落,仅有一户人家——即信用社主任老两口。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由此可见主人的勤劳和节俭。
离开信用社,继续向东,过红寺村,转而向北;汽车在山路上艰难地爬行着,终于到了停车场,一行人下了车,稀稀拉拉地向东偏北的方向前进,前行不远,远远望见一座孤山,
山南
侧有庙宇,山顶有几个
青松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赵杲观之南洞,又名自在庵。我已经感觉到:目的地就要到了。
我们沿着羊肠小道继续前行,两山对峙,树木葱郁,奇石遍布,泉水淙淙,漫步在树木丛中,别有一番情趣。再行,至南洞所在之北沟里,南洞已经看不见了,在我们左侧的山梁上出现了北洞的庙宇,北洞为赵杲观的主体建筑,北洞之东为九女洞,再东为仙阁梯云,具有关资料介绍仙阁梯云处应有垂下的铁链供人攀登,但不论我如何观瞧,总看不到铁链的踪迹。
北洞的山门,如同一个庄户人家的院门,不过一米六七的高度,门楣上有一匾,写有“
天台
寺”三个字;进山门,左侧为深涧,右侧为圣母大殿和碑廊,再前行又进万圣门,正面有一殿名“灵官将军”,也不知供奉何人。
从灵官殿向西有一溜台阶,上有一门“大觉路”,大概是说由此登临,可以使人大彻
大悟
。进“大觉路”门,就是北洞之正院,正殿座北向南,深入崖壁许多,殿内工匠们正在塑像,大殿两侧各有两间朵殿,再低一级有东西配殿;庙院的正东有一三佛大殿,内供释迦牟尼三身,三佛大殿东北侧有一门,上书“朝园洞”,这就是赵杲观著名的“五层楼”。
“五层楼”建筑为砖座两叠木楼五层,镶嵌在峭壁上的一道天然大石缝中。五层楼斜倚成宝塔形,层层往上渐次渐缩,造型格外独特优美,与整个山体揉为一体,玲珑剔透。洞内十分窄小,仅容一人通行,走不上两步就到了头,只见石壁上垂下一条铁链,人们须由此攀缘而上,方能看到上面的景观,据说殿分五层,分供奉
弥勒
、如来、玉皇大帝、玄上帝、接引佛等。由于人太多,我只是拉了拉铁链,未曾登临。
从朝园洞出来,便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带来的雨伞也派上了用场,游兴顿消,大家纷纷要求返回,这样赵杲观之游到此为止。在回来的路上,王科长庆幸地说,如果吃了饭再休息一会儿的话,今天就来不成了,这也赶得恰到好处。
我们都深有同感。
本游记著作权归@光明行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