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故都的秋》
我对
北京
的秋天最开始有印象,应该是读过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没有华丽的文字,描绘的画面平淡而简单,不用任何浓墨重彩,先生却能把北平的秋的意境写得引人入胜,让人不禁想去感受故都的秋的情调。“故都”和“秋天”这两个元素放在一起,让整体氛围格外有地方色彩和时代感。
故都的秋啊,是多么让人向往,让人也想像先生一样“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多想这样在
北京
静静地住下,细细品一品这秋的滋味。
虽然郁达夫先生的秋天不是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层林尽染的深秋,他笔下的秋天更有初秋的滋味,但不管是故都的秋天的哪个时期,都是那么让我向往。终于,我也有机会去故都赏秋了。
第一次去
北京
的时候,是十岁那年的夏天,而第二次是十三岁的夏天,那时对
北京
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也不是故都的秋天。
我只记得第一次没有提前订好住宿,出来临时找了一个居民区中的地下室住,而第二次住在了距离市区比较远的一家宾馆,在一条地铁线的终点站。第一次去
北京
的时候作为南方人的我人生第一次尝到了北方水果“洋姑娘”,也就是灯笼果,好奇让这种水果的滋味在孩童的我的心中更为鲜美。第二次去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除了颐和园就是公主坟,我记得颐和园好大好大,我们在湖边走了好久好久都没能走到门口,而公主坟这个地方我其实只有地名的印象,每次坐公交车经过我都在想这里会不会有一个像《还珠格格》那样的爱情故事。
而这些零碎的记忆都不能构成我的
北京
印象了,也完全没办法让我想象到故都的秋天的模样。加上在这之前看了好朋友阿面的
北京
游记,她镜头下的秋天实在是太美了,让人十分向往。于是我决定再去一次
北京
,时隔多年,让我探一探故都的秋的滋味。
这次去
北京
,我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小孩了。我对
北京
的了解更多,也有了许多来自朋友们的故都的秋的印象。
比如
说我们有一个朋友,大家叫他旦哥,旦哥是土生土长的
北京
人,神情很像《庆余年》里的王启年,他一张口就是一股
北京
味儿,纯正的京腔让他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京城的独特气质。虽然他并不是一个对秋景特别热爱的人,可能从小在
北京
长大,再美的京城都见怪不怪了,但他给了我们很多关于
北京
美食的建议,也让我们提前体验了一把原汁原味的
北京
腔。
这些都让
北京
在我心中成为了一个有着自己独特魅力的地方,不管是人、事、景,都既特别又有趣。这座城市本身也是一个十分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这样一座城市,没办法不让人难忘吧。
而来自四季不分明的南
方城
市,本来对于秋天就有着特别的向往。多彩的秋天对于四季都是绿色的南
方城
市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那是珍贵的画面,是握在手心不愿放开的秋叶。
和预想的一样,这场
北京
寻秋的旅途,成为了我人生中难忘的旅途。
我也想像郁达夫先生一样,“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
北京
的秋天。
我最想留住的是故都的秋天。
最想留住的是东坝郊野公园的秋天,那里有大片大片的银杏树,满眼的金黄是我的秋之旅途的开场。
本游记著作权归@糖衣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