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闽赣四地自驾游记4: 宁化,客家祖地溯源
2021-01-03发布 2665浏览
晏子Lv32

112篇游记,515粉丝

举报

【开篇】

       中学时代在 武平 ,赶圩时,见到一水的“客家蓝”布衫、围裙,村里、校里,弥漫着带有古汉语韵味的客家话,以及布满褶皱的手端着粗瓷碗送来自制客家风味美食的邻居阿婆,那是我最初接触的客家人。后来在同事、朋友中,只要一听到那熟悉的客家语音,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再后来,参观了 永定 土楼、 南靖 土楼,以及 广东 的围屋,对客家人有了多点的了解。但是,始终不明白何谓客家人,与少数民族,与普通汉族人有何区别。
       这次闽赣四地行,在 武平 文博园触及“纯客家县”;到 赣州 八境台公园看到“客家南迁鼎”;在 泰和 县志中获悉也有客家乡镇。特别到 宁化 ,“石壁客家祖地祭祀园”令人震撼。此行,无意之中,我们进入了“闽粤赣省际客家大本营”,客从何处来,客到哪里去?看来非得弄明白了。
       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闽、粤、赣研究者多立足自身所在地域,对“客家”的表述有所侧重。俺接触的是闽西客家,故也偏好闽学者之说,兼顾粤、赣,特此说明。

【客家史说】

       “亻厓”,客家人念做“ngai”,意思是“我”,这是客家人独创的文字,字典里找不到,只能用两个字组合来看。从字形看,人走到了悬崖边上,无路可走了,这就是客家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在闽粤赣边区择山而居,喜欢穿蓝色布衫,并操着一口古老方言的群体,被认为是一个“夷蛮”部落。就连客家人对自身的来历也不甚明了,他们只记得祖祖辈辈似乎总是在不停地迁徙,从一座大山走向另一座大山。
       关于“客家”称谓的来源有许多版本,其中之一是清代文人徐旭曾的《丰湖杂记》。1815年, 广东 惠州东莞博罗 发生过几次土著人与客家人的械斗,时任 惠州 丰湖书院院长的徐旭曾应学生之邀,口述并整理了一篇《丰湖杂记》,其中,解释了客家人为什么世居当地数百年仍称为“客人”。他说:“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客者对土而言。土与客之风俗语言不能同,则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吾所客,恐再千数百年,亦犹诸今日也。”后世学者普遍认为,这是首篇论述客家的文献,标志着客家族群意识的诞生。
       与“主”相对,“客”总是一个无所倚恃,又疲于奔忙的形象。一声“客家”也道出了这个背井离乡的族群一千七百多年来颠沛流离的辛酸史。

客从何处来

       徐旭曾《丰湖杂记》之后,1933年,“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开篇即说:“南部 中国 ,有一种富有 新兴 气象、特殊精神、极其活跃有为的民系,一般人称他们‘客家’,他们自己也称‘客家’。他们是汉族里头一个系统分明的支派。”该书被公认为“客家学”开山之作。从此,“客家系中原旧族说”被学术界认可,表述为,客家人是衣冠南渡的中原旧族,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称之为“客家”。
      “客从何处来”有了结论:客从中原来,他们原本是汉族中原人士,由于战乱,历经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至闽西、粤东、赣南交界处,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客家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催生了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之一的客家民系。

客家迁徙之由

      客家人为何要不远万里从中原向南迁徙,主要原因是内乱与外患。
      内乱——西晋的八王之乱。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西晋太熙元年(公元290年),一生精明强干,文治武功的晋武帝司马炎,竟然选择了低能儿子司马衷继承王位,后驾崩,导致了八个诸侯王发起的争夺王位战争。八王之战连续十六年,大规模自相残杀的社会动乱,牵扯到社会各个阶层,竭尽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导致西晋王朝的灭亡。
       外患——五胡乱华。西晋的内乱,削弱了国力,带来外族的窥探。西晋 永嘉 五年(公元311年),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为代表的五个游牧民族,从北部高原扑向中原,史称“五胡乱华”。
       西晋之后,至明清,历朝历代烽火四起,在内乱和外患的双重夹击之下,以当今地域来看, 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 一带,联动了 湖北湖南安徽浙江四川贵州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台湾 等十几个省市,数千万人口,历时一千余年的迁徙之路,客家人是其中的一支。
       上述内乱外患,是客家先民为什么要从中原南迁的重要原因。

客家的五次大迁徙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95
目录
95
6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