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在我所有的孩子中,我原以为你才是那个穿越熊熊大火冲出这里的人。你不要留下,走吧,不要让任何事阻止你走。”——《Educated:A Memoir》(中译:《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始)
分割线
在连续忙碌两个月后,赶着天气预报里北方将迎来的第一次大规模降温前,我决定独自开车去一趟
青海
果洛
藏族自治州。嘴边挂着义正言辞的理由,其实根本没什么目标,只是想逃跑。
一路的故事都乏善可陈,清晨用塑料勺子铲车窗上的霜,入夜找住处,开车、看风景、躲避牧区的牛羊成了路上最大的快乐。说真的,只要手机左上角显示着“无服务”三个字,去哪里对我来说都无所谓——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驶入
久治
县。
久治
县不大,在青甘川三省的交界处,离
四川
阿坝
洲开车仅需一小时多,举目就能看到连绵的山。藏族姑娘依西卓玛的家在县城的边上,她跟父亲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住在这里。
她家里两层的住房极具藏风,不算精致漂亮,透着股子不拘小节的生活气息。院子里有堆放牛粪的棚子,简易的旱厕,还有一大一小两头牛,和一条叫财神的大狼狗。
在这里住着的四天时间里,我听到了一个很曲折的故事,窥见她生活的一角,从中获取了某种积极的力量。但同时,故事里随处可见的窒息感如同一条黑色麻绳,把我拉进藏地坚硬的冻土中。所以决定用我单薄的文笔记录下来,起码不辜负这几天夜里与她喝的酒。
(壹)
“你是女人”
“如果你要去读书,那我们就断绝父女关系。”
今年28岁的依西卓玛至今对年少时父亲和她说的这句话记忆深刻,那天她哭了一整晚,用她的话来说,“撕心裂肺的难受”。
她自小长在离县城30公里外的牧区,信仰、家人、大山、湖泊、花海、牛群便是她的全世界。家里没有人会汉语,她在牧区自由自在长大。依西卓玛是家里最大的女孩,前边还有个哥哥。“父母结婚时,我家只有两三头牛,后来逐渐
富裕
了,有了几百头牛。”牧区的日子很慢也很幸福,她干活麻利,帮着母亲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
万玛才旦导演的电影《气球》里演绎了藏地女性生活状态的一个侧面:不需要有多么渊博的学识和见地,只需要生儿育女、照料家庭即可,一代代人都是如此守着背后巍峨的雪山。依西卓玛身边的人们亦多如此认为。
依西8岁时,当地抽签选择每家能够去上学的孩子。她的哥哥抽中了,但父亲担心无人照料家中的牛,便将哥哥的上学名额转手送了别人。轮到依西卓玛抽,她没有抽中。尽管十分渴望去读书,但年幼的她无能为力。
牧区条件有限,她家有过9个孩子,但其中4个都不幸夭折掉了。在抽签上学的第二年,依西卓玛的母亲因难产而去世。“我忘了是春夏还是秋冬,总之有那么一天,一个不知道如何形容的一天。”人们对痛苦的记忆很容易混乱,她只记得,当时她最小的弟弟周功只有1岁,养家糊口的重担彻底落在了常年在外开货车的父亲肩上。
这一年,无人再温柔地照料她在牧区肆意奔跑碰出的伤口后,刚刚9岁的依西卓玛不再是个孩子。她和11岁的哥哥帮着父亲分担生活重担,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
为了避免触景伤情,没多久,她的父亲跟人借钱买下了县城的一处房子,带着孩子们去往县城生活,她的哥哥则留在外婆家继续放牧。在年幼的依西卓玛眼中,那个连红绿灯都没有几个的小县城就是大人们口中提过的“城市”,陌生且未知,让她感到好奇的同时也害怕不已。
县城的生活倒也不难适应。很快,依西卓玛便带着弟弟妹妹们开始找各种“赚钱”的方法。从卖废铁能换来的1元至10元,到被他们视为“宝藏库”的垃圾场,穿的、玩的、用的,甚至是吃的......似乎这个宝藏库里什么都有。他们懂事地不向父亲要求任何东西。一年春节,父亲主动带回的糖果让他们雀跃不已,至今难忘。
“我第一次真正去到城市,是12岁时独自坐着车去
成都
。”她告诉我。这让我很讶异。12岁没有出过远门的小孩子,不会汉语,为什么要去
成都
?
她说,这一年在工地上做体力活,累到吐了血,被人送到医院。当时医生吓唬她,说再这样下去这辈子都不能干重活了,这让年幼的她很恐慌。不能做体力活,也没有知识,她以后靠什么生活?所以她想到了做生意,去
成都
买点玩具和杂物回县城里卖,让生活宽裕些。
成都
市里住着依西卓玛认识的一个姐姐,下车后姐姐通电话问她在哪个出口、周围有什么标志时,她却什么都回答不上来。她不认得那些汉语标志,也无法与人沟通,与外界的脱节感让依西卓玛窘迫不已。好在,在这位姐姐的帮助下,她在
成都
待了12天,进了300多元的货。
这些货卖了一整个春节,折腾了半天也没赚多少钱。但正是这次走出藏区,让她第一次深刻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
“无法跟人沟通实在是件很抓狂的事情”,她说。
点击加载更多...
本游记著作权归@野小子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