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奇闻异事探堡村
2021-10-20发布 458浏览
南山风Lv4

1篇游记,1粉丝

举报


1999年夏天,是我们下乡十分忙碌的时候。5月17日,邵庄乡党委书记用车将我送到探堡村,对该村的党建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很高兴的是在这里遇到了高中时的同学,村委会会计梁仁奎和我是同一届的,他在二班,我在三班。还有卫生班的李守富,他在本乡当教师,中午我们在一起吃饭。当天晚上,支书梁仁海就把我安排在梁仁奎家中住下。他家正房的西屋作为客房,墙上贴着他妻子的奖状,看来村里有客人来了都住他家的。仁奎的孩子们都不在家,好像是在外读书上学。他和妻子除耕种几十亩地外,牛、驴、羊、猪养了许多。要说固定资产,数量相当可观,但实际家里生活仍然非常艰难。三中全会20年后,他家里连个14寸的黑白电视还没有呢!奉养双亲,供弟弟上学,养育自己的孩子,使他家一直没什么积蓄。山区人民的生活要真正普遍明显改善,还需要不短的时间。连电视也看不到,晚上我们只有聊天,支书仁海也参加,题目自然是我出。
   村子为什么叫探堡呢?仁奎告诉我,古时候这里到处都是森林,住在这里的人们就是以伐木烧炭为生,所以村名叫“炭堡”,木炭的“炭”。现在地里还经常能挖出枯朽的 大树 根。树没有了,炭也不烧了,炭堡就叫成探堡了。
   我是农村长大的,生产队牛驴骡马什么都养不奇怪,可仁奎家既养牛又养驴,不知为什么。他解释说,坡地大都不是水平的,严格的梯田几乎没有。在倾斜度很大的坡地上耕地,只有牛才行。牛的蹄子是两半的,善于扒墒畔。驴因蹄子的关系,极不善在斜坡上耕田。但牛在很陡的山路上是不愿意驮东西的,而往坡地里送粪,往回收庄稼,没有车路就不可能用车,不是人背就是畜驮。这样牛就派不上用场,要驮东西只有用驴,既养牛又养驴的原因如此。
我喜欢打听碑呀、庙呀的,第一次来探堡,自然要了解一下。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村里有一株杉树,树下一排庙宇,包括关帝庙、五道庙和观音殿等,村子南边原来还有个不知名的庙。村子上边小山上有一株古松,那儿原来是龙王庙,树上挂着古钟。但是,无论是庙宇,还是别的什么东西,都已在“”中毁掉。唯一留下的,就是一株杉树和两株树。至于碑刻,大家都没见过。
那株杉树好像没什么故事,而松树的故事就多了。据说这松树是“神树”,树上住着一位白胡子老头。食堂化时,有一天一个社员从树上折干枝给食堂烧火,不几天得病而死。死的那天雨特别大,找医生没法动身,结果人死了雨也停了。还有一次,有3个小孩看见树下有3块砖,就想抱回家,一个孩子抱一块,走一步便跌一跤。忽然想起砖是神仙的,赶快送回原地。
像这样的故事,几乎个个村子都有。我见到的那些百八十岁的老树,几乎都住着“仙家”,也都有着一串串的显灵故事,如果记下来梳理一番,就会是又一部《聊斋志异》。我想,就探堡村而言,死人和孩子跌跤这两件事都很真实,但是否是树上“神仙”所为,还只有神仙才知道。我知道的另一个事实是,正是这些精精怪怪的故事,使那些参天古树能够年复一年地屹立在那里,很少有人敢轻易去动它们。树越老,故事越多,越没有人敢动树。故事比《森林法》和《护林公约》还管用,农村就是这样。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讲着,谈着,而我则很认真地听着。最后他们讲出一个使我第二天有机会向其本人证实的故事。
他们讲的是和我高中同班一个同学的妻子,我的这位同学没有读完高中,中间辍学回村,我还不知道他就是这个村的。他的妻子是本村人,乳名秋子,属猴,1956年立秋日生的。1962年她7虚岁时四月的一天午后,她到地里挑野菜,遇见了一位白胡子老头。慈目善容的白胡子老头戴着瓜皮帽,穿着蓝大襟袄。老头要带她走,她不加思索便同意了。她跟着老头走上一条从来没有走过的路,最后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她看见自己的姑姑和表弟正往牛圈里赶牛。老头带她进屋,屋里点着灯,有很多人,还有抱孩子的女人,但她都不认识。她不知道老头为什么带她到这儿来,也不觉得害怕。
傍晚,秋子挑菜没回家,爹娘都着急了,叫上全村人开始找。村子附近的山上、山下、山沟都找遍,还是不见秋子,于是连夜扩大搜找范围。第二天天亮,在距探堡村十几里外的南阁崖村附近的一条山沟里,大家终于找到了失踪半天一夜的秋子。秋子脸上、身上多处被沙棘划伤,挑菜铲不知丢在哪儿了,但手里还紧抓着菜篮子。
秋子的父亲听女儿诉说了昨天的奇遇,开始寻思何时冒犯了白胡子老头。原来他在松树下放了一堆柴,引起老头不快,才带走他的女儿。于是,他在树下给老头领了牲。领牲是一种很原始的祭神方式,秋子父亲这次祭献了一只活羊。白胡子老头原谅了他,没有再出别的项目为难他。后来发生的事则是秋子的姑姑和表弟都相继死去。秋子失踪时她姑姑正病着,而表弟则是好好的,什么病也没有。
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我去拜访那株曾“住”着白胡子老头的松树。不知道是白胡子老头住在树上,还是这棵松树已经成精,修炼成了白胡子老头。松树的样子多少有点奇特,树干只几米高,也不很粗。树冠不是塔形,也不是伞形。铁青色的树枝顶端朝下伸出,有如龙爪一般,然后才长出一簇簇苍翠的针叶。我站在树旁,不禁思绪缕缕。多少年来,人们崇拜山、崇拜水、崇拜土地、崇拜树木,原始的崇拜自然观,使 中国 汉民族演化出多神教,以至山有山神,水有龙王,地有土神,进而树也有树神。神不仅在冥冥中主宰着人的生老病死,而且庄严得一丝一毫都不能受侵扰。神是人们在无助时的寄托,同时也代表着不可抗拒。当山外世界已经进入原子时代、网络时代,甚至纳米时代也将到来,而在山里仍然保存着至少上万年的自然崇拜。就是眼前这株有些年龄的松树,在一个山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我不打算把它和迷信连系起来讨论,而是觉得崇拜自然这个课题值得探讨一番。
从人人敬畏的松树下回来,我们很快吃了饭,开始上午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总算在午饭前完成。中午我们的饭就是包着野菜的莜面饺子,野菜是仁奎妻子赶着驴驮羊粪去山上,从挺远的地里挑回来的。我第一次看见这种做法:将鲜苣荬菜用纯碱揉过,切碎洗净,既可加盐直接食用,又可做饺馅。
午饭后,接我回乡政府的车还未到,我利用这个空儿,在仁奎的陪同下来到秋子家,我向他们夫妇表示问候,了解了他家的大体生活情况,然后请秋子给讲讲她那次童话式的奇遇。
已经人到中年的秋子,朴实而又直爽,也没有我想象中女性的腼腆。她仿佛又回到天真烂漫的儿时,平静地把已永远留在记忆中的奇遇又讲述了一遍。前面说的一些情节实际是秋子补充完整的。秋子夫妇还讲了邻村一个小孩失踪的故事。父亲和许多人找了整整半天,忽然望见悬崖上挂着一头小鹿,爬上山顶一看,自己失踪的女儿,正绝望地紧紧抓着一把灌木。如果掉下去,肯定没命了。父亲伏下身小心地伸出手抓住女儿的手臂,把孩子拽了上去。忽然传来汽车的喇叭声,我只好起身告辞。
从探堡回来不久,也就是5月24日下午,我把秋子的故事讲给几个熟人。张宏梅女士在听完说,她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自然很乐意听,她便从头讲起。
1977年她14岁时初秋的一个中午,一个人在千福山下的地里挑野菜,有个老头走过来。老头戴着瓜皮帽,瓜皮帽前面还镶有一块装饰物,大概是玉石;身上穿着灰蓝色袍子,还留着长长的白胡须。老头和她一起挑菜,边挑 边和 她说话。老头要带她走,她看老头没有恶意,便听话地跟随老头而去。一老一少,边走边谈。走到一条深沟边上,沟下有几头牛在吃草。这时她害怕了,便往回跑。边跑边回头看,只见白胡子老头仍然手搭凉蓬望着她。路上的人们见她奔跑,就问她:“为啥跑?”她回答说:“有个白胡子老人要领我走,我不去。”她指着白胡子老头让人们看,但这些人却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她自己看见老头还在朝她这边张望。
由于她说是在千福山下遇见了白胡子老头,使我又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1973年1月20日,是 广灵 中学“”恢复招生后,我们首届高中生毕业的日子。下午,我们参加了毕业典礼。晚上我找下一届的几位要好同学告别,没有回自己的宿舍。那天晚上,还有一位同学也没有回宿舍。他叫宋建义, 马山 村人,家境特贫寒,经常在星期日下午返校时,用书包带一、二斤鸡蛋,到收购站卖掉,换来钱作为伙食费。那时候他4元助学金,而我们每月需7元多伙食费。钱不够,他有时还要自己做饭。毕业了,他当然高兴,想独自庆祝一下,就一个人去影剧院看了一场电影。看完电影从影剧院出来回学校,觉得一个人有点孤单,估计那 天全 学校就他一个人去看电影。他看见前面走着一个人,就喊道:“等等咱们!”那个人回过头来看了看他,答应了一声:“噢!”他夜晚也看不太清楚这个人是什么样,反正跟着走,觉得人家走得挺快,有点跟不上。于是又要求那人:“慢点走,我跟不住。”那人便说:“跟不住,把我的鞋穿上。”说着就弯下身子脱下鞋来让他穿上。宋建义穿了人家的鞋,觉得能走快了。谁知道这一走,竟走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天将破晓时,他发现自己一个人身处千福山半山腰。而他跟随的那个人则不知去向,脚上依然仅穿着自己的鞋,只好怏怏而归。回到宿舍,他生着火,用自己的小沙锅煮了粥,吃完天大亮了。我回到宿舍时,他刚吃完粥。尽管他已向还未起床的同学们讲过了昨夜的遭遇,还是在我的要求下又重讲了一遍。
这里一共有3个故事了。首先我相信有这些经历的人都很诚实,他们所说的奇遇肯定存在。如当年寻找秋子的人今天大都在世,宋建义和我同一宿舍,他的为人我当然知晓。还有张宏梅女士,也绝不是喜欢无中生有编弄趣事的人。在肯定了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之后,如何令人信服地解释这些现象就算得上是一个课题。他们是视觉系统出现了紊乱?还是坠入了科学幻想中的时空隧道?晚上是做梦或梦游,白天发生如何解释?要做出合理的解释,需要经过对大量的事实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之后,才有可能给出一些启示性的负责解释,但这已不是本文的目的。我记叙这些故事还仅能给大家茶余饭后添点乐趣,其次是保存这份资料留给未来的探索者。古代的《搜神记》、《世说新语》等书都记了不少离奇古怪的事情,人们按微型小说读它们,其实有些事可能真是发生过,如我这里记录的几个故事。当然,信不信由你。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8
目录
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