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干葱老姜陈猪油,
牛头锅制反手炉,
面到筋时还要揉,
快贴快铲不滴油。
这一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
长丰
下塘烧饼独具的特色。
今天,
我们带您来到
长丰
下塘,
一起去感受
下塘烧饼和烧饼圆子的味道。
刚出炉的下塘烧饼
下塘烧饼酥脆可口
时间追溯到三国鼎立之时,曹军伐吴,在
合肥
逍遥津被吴军打得大败。传说曹吴两军大战,吴军追击曹军一直到下塘地域,夜间曹军又饿又累,但恐被吴军发觉,不敢明火做饭。
这时,一位军师想出办法,将行军锅倒扣,再找一些树根点着,烤出了又香又甜的烧饼。又饿又累的曹军吃了这种做法独特的烧饼取得了大胜,从此下塘烧饼的工艺便流传了下来。
作为下塘烧饼非遗文化传承人,葛德贵对下塘烧饼的故事一直牢记在心。
火候最难掌控,好烧饼全凭一堆好火。“这是板栗炭”,葛德贵指着锅内告诉记者,这种木炭燃烧起来火苗均匀,焚烧彻底,不产生烟尘。“220℃是最佳温度。高温包裹住烧饼,使之受热,膨胀、起酥。”说着,他手中刚贴好的烧饼已变为金黄色,表面形似蟹壳,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葛德贵在2016年11月回下塘张罗起培训中心,免费教授下塘烧饼制作,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每个徒弟出师后,我不管多远都要亲自陪同选好地点,确保有生意。”葛德贵翻看着徒弟们摊点前顾客排长队的照片,脸上显出兴奋的笑容,打好烧饼的传帮带显然成了他无悔的事业。
葛德贵在烤制烧饼
烧饼圆子别具特色
千百年来,下塘人民以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依托,不断地推陈出新,使烧饼蕴含的文化价值尽数显现,形成了传承不息的艺术生命。烧饼文化是人的文化,更是历代下塘人凄风苦雨所创立的文化。
除了烧饼。每当逢年过节,下塘人民一定会为烧饼圆子留出位置。而烧饼圆子的前生就是下塘烧饼。
“把下塘烧饼在凉水中泡上两个小时后取出,按照最佳的五花肉馅比例搭配加之进行搅拌”,葛德贵边拌馅边说着,要想拌好的馅料软糯,必须将馅料醒发十分钟左右。而在搓成圆子前,加入美味的鸡汤也是提鲜的关键。将拌好的馅料搓成一样大小的形状后,裹上一层生粉使烧饼圆子吃起来口感更脆。
“7成熟的油温刚刚好。太高的油温容易糊,而过低的油温也会导致圆子不成型,很容易散。”一遇热油,烧饼圆子的香味则被完整保留。这样又大又圆的烧饼圆子,更是被勤劳的当地人民赋予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做好的烧饼圆子
年关将至,
何不吃上一块烧饼,
吃下一口圆子,
迎来一份团圆……
素材来源 |
合肥
晚报
本游记著作权归@合肥文化旅游发布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