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2022年5月17日上午9点15分,我们来到了黑峪口古渡。此时的黑峪口古渡已经不存在了,代之以的是兴神黄河大桥。原来古渡所在位置只有一通写着“黑峪口渡口旧址”的碑和一个亭子,亭子中间也立着一通碑,上书“滋育华夏 屏障陕甘”八个大字。
黄河流经
兴县
有82公里,沿途就有九大渡口,它们分别是南会渡、裴家川口渡、黑峪口渡、巡检司渡、罗峪口渡、石灰沟渡、牛家川渡、李家畔渡和大峪口渡,这些渡口大都兴起于明代,在清代中叶达到盛期,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晋陕两省物资流通的重要
通道
。
黑峪口渡位于
兴县
城西25公里处,距
古县
治白家崖仅3公里。清末民初,因晋陕两省许多重要物资在此集散,粮食、土特产源源不断地运来渡口,又源源不断地运往他处,故设税卡,同时常驻军警,并筑有碉堡炮楼等军事设施。据当地人讲,在最繁盛的时候,这里的人口达到2000多人,而人口的组成则十分复杂,有
晋中
商家,有北路船家,还有南方行商甚至
北京
人、
内蒙古
人、
山东
人也穿过
吕梁
大山的崎岖山路来到这里,五方杂处,方言不同。码头上天天有渡船往来于晋陕之间,天天有长船从上游下游运送货物,南来北往的商客络绎不绝。沿河有两条街,店铺林立,饭店、商铺、药铺有一二百家。渡口上隔一天赶一次集,是晋陕两岸远近闻名的大集市。
1936年3月底,红28军在此强渡入晋。1940年,八路军120师进驻
兴县
,
兴县
成为晋绥边区的军事、政治心脏,抗战期间,黑峪口自然成为沟通晋绥与陕甘宁边区往来和储运战略物资的重要渡口。
早在1919年,这里就成立了晋
西北
第一所国民女子学校,而在更前,镇上的商贾大户就让女子放小脚,读新书。黑峪口不仅有着浓厚的商业传统,更有着浓郁的读书风气,开放的、民主的、进步的气息从黑峪口向四面八方辐射着,影响甚巨。村里但凡有些办法的人,都千方百计让子女上学堂读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黑峪口村在外读书就学的就有20多人,有的进入清华、北大就学,黑峪口人骄傲地说:我们黑峪口,连扫大街的都是高小毕业生。此言不虚。这一切,除了
兴县
人尊师重教的传统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黑峪口村出过一个非常开明的人物,他就是中共早期的共产党员,著名士绅刘少白先生。
刘少白同志是一位集贡生、士绅、共产党人三种身份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和毛泽东相互尊重,彼此信赖,结成了一段革命的情谊。在《毛泽东选集》中,提到的两位开明绅士,一位是陕甘宁边区的李鼎铭先生,另一位就是晋绥边区的刘少白,毛泽东称他为“在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以后的困难时期内,曾经给我们以相当的帮助。”
本游记著作权归@光明行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