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随父母在
贵州
的大山里,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游戏机,我们的足迹徜徉于悬崖峭壁、洞穴溪流,我们的乐趣汇聚于果树虫鱼、追逐探险。父母的单位为大山所包围,我们的学校建在一个大坑之旁,那个大坑叫响水洞,整个乡镇的垃圾都往里倾倒。
每到周六下午,三五好友成群结队,从学校后面的悬崖下到大坑前的山谷里,摸黄鳝、捉蜻蜓,胆子大的,就穿过一个十几层楼高的大洞,来到响水洞下望天。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有一条小河流进去,在洞里形成了瀑布,声音回荡不休,顺着小河再往里走,洞口缩小,直至小河彻底变成了地下河。
有一段时间,我会不辞辛劳的不断跑到天坑底下,看着自己曾经抱过的小狗的身体默默流泪,那是被邻居收留的土狗生下的小崽,因为大人们嫌太多了养着麻烦,直接从坑口丢了下来。
小时候学校周围还有燕子洞、落水洞、望天洞,各种各样的洞,那时候就钻过很多的野洞,一块油毛毡裹的火把就可以在那令人窒息的黑暗中探寻良久,至今手背上还有油滴烫伤的疤痕,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一点点的恐惧,以及偶尔能寻觅到宝贝的惊喜,让人沉醉其中。即使不去到这些充满未知的场所,熟悉的山峦之间,哪里有四脚的小娃娃鱼,哪里会开粉白的野百合花,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每一处茂盛的桑叶、甜酸的树莓、悬垂的八月瓜,它们的根就像在脑子里标记了经纬度,让我在不同的季节都能准确采摘到不同的美味。
大山溪流间的每一片树丛、每一条石隙、每一块浸湿的卵石,承载了我们太多的记忆,而父母的工作生活同样也和这些喀斯特地貌分割不开。母亲上班的车间,是三线军工企业的生产车间,为了国防安全,避免被敌人飞机或者卫星发现,就直接建在了一个大洞里。大洞首尾相通,整个三层楼的楼房就填满了整个洞穴。
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所有的一切都有正式的学名,响水洞实际上是一个大天生桥,学校旁的大坑也可以叫天坑,天生桥前的山谷叫岩溶漏斗,母亲上班的车间则是一个完整的大穿洞。一切都是水流侵蚀岩溶地貌而成,这便是喀斯特地貌了。
到了九十年代,工厂整体搬迁到
贵阳
了,我们也都随父母来到了城市里。我们开始迷恋四大天王、周星驰、迈克尔·
杰克逊
、斯皮尔伯格,开始给喜欢的女孩子递纸条,开始把汗水洒在篮球场上,那种对大自然的热爱被隐在了成长的背后。新的家园附近,被公路和楼房填满,去到那些有名的公园里,却找不到儿时的欢乐。再后来工作、结婚、生女,去过很多地方,我渐渐感受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那是来自于儿时的体验。这里面最大的特质在于,对于大多数公园、景区而言,我们是疏离的过客;对于小时候钟爱的山洞、天坑而言,我们是专注的融入者。所以在我后来的旅行里,最开心的莫过于融入进去,
比如
在
昭苏
的河边露营,在年保玉则穿越,在茂兰野外探索,在凌晨守候在湖边、山崖静观日出。
由于这些深刻的记忆,虽然喀斯特地貌在
贵州
比比皆是,我依然趋之若鹜,怎么看都看不够。
疫情持续了两年,旅行变成了一种奢侈,我好好重新了解身边的世界,起初想写一篇长文,讲讲
贵州
,本来想一口气讲完的,结构都搭好了,奈何一弄起来发现工程浩大,不断要添加新的内容,掌握更多触类旁通的知识,顿觉遥遥不可期,便想聚聚焦,先说说有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结果又发现这同样会是一篇极长的文章,平时工作忙碌,若一时半会总摘不到小目标,不免打击积极性,就又再次分割,准备分几个篇幅来讲,也方便自己查找和阅读。
计划里拟将专辑涵盖尽可能多的
贵州
喀斯特地貌,但喀斯特只是一个统称,为了避免混淆,还是需要简单科普一下。喀斯特是外来语,以
斯洛文尼亚
的喀斯特高原命名,这是由于西方对地球科学性认知早于我国而获得的话语权,中文里称之为岩溶地貌。这种地貌在我国十分广泛,从
云南
到
辽宁
,从
浙江
到
西藏
,跨
越南
北东西,是
中国
五大造型地貌之一,从地表的
石林
、天坑,到地下的溶洞、暗河,五花八门,形成的过程各不相同,但共同点也很一致,就是岩溶地貌字面的意思。岩溶,首先是有可溶性岩石,一般就是碳酸盐类岩石,
比如
石灰岩,在接触水和二氧化碳后,逐渐腐蚀,便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地质现象。
简单说来,在一片石灰岩地区,雨水万年侵蚀,地表逐渐变得坑坑洼洼,石头多、腐蚀得厉害的,就形成了
石林
;雨水流入地下,汇成暗河,慢慢将地下的石头溶解了,逐渐就出现了洞穴,洞穴越来越大,连顶上都塌了,就形成了天坑,天坑有一面开了口子,就成了漏斗和峡谷,一条暗河形成的两个天坑挨得近,中间的走廊便是天生桥了。
出于记述的便利,做了一些分类,准备分为洞穴、瀑布、天坑与天生桥、峡谷、
石林
五类,但实际互有交替。一般封闭的洞穴叫溶洞,溶洞首尾穿透叫穿洞,洞穴里有水道叫地下暗河,这些我都将它们统一称为洞穴;穿洞较短,看的是外部形态,就变成了天生桥,天生桥两侧有塌陷,或者暗河有塌陷,就形成了天坑,一侧不封闭的天坑,形成了地下漏斗,这一类就统一到天坑与天生桥里;较长的地下漏斗以及明河道,观感上就是峡谷了;
石林
则相对没有歧义;而瀑布,在喀斯特地貌里没有这个类别,它们的存在往往是因为峡谷的存在,造成瞬间落差,单列一类纯粹是因为旅游观感,而非地质现象,有些瀑布,如十丈洞瀑布,不是喀斯特构造形成的,就没有收录。
(以下照片均出自
贵州
)
——
石林
本游记著作权归@小刀已锈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