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
——北岛《城门开》
最近看北岛的《城门开》,让我又想起了2019年的
北京
之旅,那是我毕业十年后第一次回到这座城市。
意外的是,记忆中的
北京
似乎并没发生太多变化。也许因为这些年,国内的城市建设大都集中在郊区
新城
,对老城的拆迁放缓了许多,让我们这代人多少还有些可供怀念青春的地方。
但对北岛、姜文那一代人来说,他们曾经的家园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1995年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说的:”
北京
,变得这么快,二十年的功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都市,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我没有对于那个纯粹而安静的老
北京
的亲身体验,但从前人的散文和各类影视作品中,很早就领略了它的风采。从中学时代的课文《故都的秋》开始,我就向往起了那个北方天空下悠然的“故都”。
如今的
北京
,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就如地质分层一样,积累了不同时代的印记——现代的、八九十年代的、六七十年代的、民国的、清朝的……各时期的印记,呈现出不同的气质,犹如一些互相平行、偶尔交错的世界。
而那个令人憧憬的古老“故都”,已经不易寻得,只在那些保留下的皇宫、园林、老胡同、老校园中,还能觅得一些踪迹。
…·…·…·…·…·…·…·…·…·…·…·…·…
十多年前第一次来,我就被钟鼓楼、什刹海一带吸引、流连其间,印象之深,甚至超过故宫。读书时,因为母校离得不远,也常与同学友人来此游玩,这里是我觉得最有老
北京
味儿的地方。
钟鼓楼位于紫禁城之北,皇城根下,旧时周围居住的大多是王公贵族、八旗子弟,虽在皇城之外,但依然带着一些帝王的风范。当年这里的胡同,也比南城更为悠静。如果说老
北京
的面貌,是由皇家与市井两部分组成的,那么钟鼓楼,就是两者难得的交汇之处。
所以这次回到
北京
,除了母校,第一个重游的地方便是此地。
一大早从母校出发,坐了几站公交车,绕过德胜门箭楼,就进入了二环内。这里完全像是另一个世界,窄小的街道被树木遮盖,两边都是低矮的老房,冬天的早晨,铁皮烟囱上冒着热气。
见到鼓楼时,它
正安
静地沐浴在初升的
朝阳
之下,这座宏伟的建筑还保持着几百年前的模样,散发着当年那个“故都“的气息。
鼓楼正对着地安门大街,地安门是旧时皇城的北门,与天安门(皇城南门)相对。可惜这座城门,连同当年的城墙都已被拆除了,变成了平坦的路面,只存在于街道的名字之中。
因为那首著名的《
北京
一夜》,我对地安门充满了想象。这首歌讲述了一个出征的勇士战死沙场,留下爱人思念到老的故事。歌词中出现了好几次地安门,还有附近的百花深处胡同,给这片天地增添了一分神秘而又凄美的色彩。
虽然地安门早已不见了,但从它外面的鼓楼身上,似乎还能看到它当年的影子。
鼓楼东大街,游客来临前,这里是大爷带狗遛弯的日常。
本游记著作权归@Kora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