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银生城土司墓拾遗
2022-12-08发布 451浏览
cLv11

11篇游记,1粉丝

举报

银生城中有个陶府墓是人尽皆知的事,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丝毫未关心过这段历史。仿佛只是百年的蛮风遗留在这银生城里的一滴墨,浓妆尽卸,繁华尽散,只留下这孤零零的一滴残墨。残墨凝固了山峦叠嶂的哀牢山色、碧绿的川河水秀,也凝固了历史的身影。
土司,是 中国 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 西北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明朝与清朝沿置土司,自明朝起,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照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
景东 县博物馆资料记载: 景东 傣族陶氏土司,原姓阿,元朝时阿只弄与他的儿子罕旺曾为 景东 府的两任总管,后来归顺于明朝,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陶并封为土知府。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俄陶任第一任知府至清 咸丰 七年(1857年)陶珍殉职,世袭25任。陶氏土司从俄陶起沿袭二十一代二十五任知府,直到清朝同治元年(1857)陶珍死于杜文秀起义才灭亡;算上俄陶前的阿只弄、罕旺两代,陶氏土司共统治 景东 六百余年。



陶氏土司在 景东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历史上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关于陶府的家史具体情况,史书记载很少,民间几乎没有人讲得清楚。银生城口耳相传的故事里,土皇帝“陶虎”想当皇帝大造宫殿,时机未到就箭杀皇帝因而企图未能得逞等等,还传说连他家的石人石马一到晚上就变成活人活马,四处活动,调戏妇女,践踏庄稼。陶府原址在今御笔山,即现在的 景东 一中校址。这里地势居高临下,十分险要,山上有古柏苍松,清澈透亮的泉水常年不断,攻可进,退可守,是一块屯兵的好地方。据《 景东 府志》载:“元时土司居此,因缅蛮寇景,土司战退 弥渡 大庄,投诚 西平 侯,请神策卫保障,让宅为城。洪武二十二年(1389)建卫城。周二里零二百四十余步,设四门”。俄陶奉宅为城后,迁居河东 凤山 之麓。
河东街背靠凤凰山,前靠川河,风景秀丽,因此也有民间说法,说这里地理风水最好,是吉祥之地。1988年11月,河东街干休所挖地基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刻有“故知府少凤公墓”的墓碑,于是这个流传数百年的传说才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景东 县博物馆资料记载,第一次发掘从1988年11月8日开始至20日结束,历时13天,发掘出陶氏1、2、3号墓。11月10日上午,离“故知府少风公墓”的碑石北端50厘米远处,距表土100厘米的深处,发掘出一块长方形直行楷书阴刻的“显考知府陶讳金”墓碑,碑平置于土中,字面向上,碑首向北,碑石打着规整的边框,并有一块稍小的长方形石块严实复盖着碑面,揭开了 景东 傣族陶氏土司家族墓地谜面。陶金墓为长方形的砖室墓,墓室用八块14至18厘米厚的盖板石封面,墓室南宽120厘米,北宽138厘米,长360厘米,深160厘米。因年久日长,雨水浸蚀,墓室盖板石均已断裂下陷,并将棺盖压烂,棺盖和底板都已腐烂无存,只有两侧棺木尚在,其中较完整的一块是侧板,要四个人才能抬动;棺材用上等优质的柏木做成,尚存的棺木有明显涂有金水的朱红漆和各种图案,棺室里有40至60厘米厚的炭层,室内塞满了泥土。陶金尸体已腐烂,只有主要骨胳存在,可以明显地看出整个人体的骨骼结构,金手镯依然套在骨骼上;陪葬的金银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陶金墓棺内出土的文物极为丰富,最引人注目的是陶金的金面具,还有金碗、金筷、金盒、金链、金手镯、银壶等,甚至有较细小的金药瓶、挖耳、牙签、针筒、棉线等文物,金银器物大都镶满了宝石、玛瑙、琥珀,五光十色,耀眼夺目。此墓出土的文物大部分是金质器物,计有金器512件,银21件,铜器5件
当北端挖掘到陶金的墓碑时南边也发现了棺木。南端的墓室大体与陶金墓相同,棺室长374厘米,南端宽146厘米,北端宽160厘米,深163厘米,棺内更为潮湿,墓室内几乎都是泥巴,陪葬饰物腐蚀更严重,一直发掘至棺底20厘米,才在顶部发现一个金杯,随即出土了小巧玲珑的金面具、23珠金串手镯以及金链、金钗等各种金银器物。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只二龙抢宝的银手镯,二龙欲跃抢宝,栩栩如生,工艺水平无可挑剔。此墓与陶金墓不同,陪葬大都属于银器饰物,面具也只有陶金的二分之一大,不过制作更为精细,面具上还有女性头饰勒子,其它还有银凤冠和金耳坠等,故可以断定此墓属女性墓葬。这次发掘的三座墓,北端墓葬的主人是有名有姓的第九任知府——陶金,中间的一座“故知府少风公墓”是座空室,南端的墓葬没有碑文,但从出土文物的价值来看,可以断定是陶氏知府的一位显赫夫人。
从这些出土文物推测,陶府当年该是多么荣耀和豪华。一头撞进历史的云雾里,一时间悠悠的时光长河在心头恣意地喧响。据载,在 普洱 曾有两支土司,一支在 普洱 最西南的边上,一支在 普洱 最北端的边上。两支土司开基的时间几乎处于同一个时期,他们一南一北,山水相隔。南边的 孟连 土司游离在 澜沧 江一侧,完全保留下了傣族完整的民风民俗,而北边的陶氏土司在无量哀牢两座山系间却渐渐被汉化,最后在这样被山峦屏障包裹阻隔,被时人称为蛮夷之地的 景东 ,居然走出了当时还是太子的同治皇帝的老师——刘琨,这就不能不耐人寻味一番了。带着好奇,翻阅文献后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将这归因于傣族土司重视儒学教育,拥抱汉文化,热情接待汉文化,积极创办学校。在 大理 国还没有归顺朝廷的元朝时期,傣族陶氏祖先阿支鲁就开始主动地来到 楚雄 ,向中原朝廷献礼纳降,明太祖朱元璋给陶府的后裔赐赏姓陶,赐赏汉姓。所以,陶氏出土的所有的文物都只有汉族文字,没有使用自己的民族文字,说明了陶氏在存续的整个历史过程当中,对汉文化的践行是实实在在的。浩荡的历史湮没于时光的尘土,文化根基却实实在在扎进岁月的丛林。是以旧时的晨钟暮鼓,街巷闹市,院落古井,皆在峥嵘岁月中一寸寸化为乌有,但青山依旧在,绿水仍长流。历史的墨迹,远比一本古书耐读,岁月断裂的年轮里,有艺术、哲学、文化,更有关于天地自然与人生得失的大学问。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9
目录
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