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佛祖诞生地-蓝毗尼
2023-09-20发布 422浏览
泉仔Lv36

719篇游记,93粉丝

我的出行信息
  • 出发时间 2023-09-11
  • 人物 一个人
  • 人均费用 600
  • 出行天数 1
举报

简介

蓝毗尼(Lumpinī)又译为岚毗尼、腊伐尼、林微尼等,梵语可爱之意。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
处于 尼泊尔 西 南和 印度 交界处,在鲁潘德希县境内,距 加德满都 360公里。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兰毗尼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蓝毗尼又被称为“佛祖的故乡”。这里民风淳朴,大部分地区是乡村,生活着极其顽强的塔鲁族人民。他们世代务农,生活的环境是炙热的南部平原,塔鲁族人大多生性乐观,随遇而安。
作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宗教圣地之一。佛祖最终在菩提树下求得的正果使世界上多了一种热爱 和平 与思索的哲学。他于公元前563年5月诞生于蓝毗尼的娑罗双树下。

出发选择

标题已经说明一切了。

蓝毗尼园

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23年出生在著名的释迦牟尼庭园里,他的诞生地成为后人朝圣的地方。 印度 君主阿育王就是朝圣者之一,他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不仅下令免除了佛祖诞生地附近的所有苛捐杂税,佛教书上还记载阿育王在佛祖诞生的确切地点上立了一块石碑作为标记,并以示纪念。考古学家才在一个七层砖垒起的平台上发现了该纪念石,它埋在神殿旧址下面5米处,1993年在掘进开路时被毁坏。阿育王还于公元前250年在此立下一个纪念自己的 石柱 ,阿育王 石柱 柱高6米,有一半埋在地下。在玛雅黛维女神庙的正北,是著名的阿育王石碑。碑是圆柱形,是公元前249年 印度 孔雀王朝阿育王来此朝拜时所建,刻在碑上的文字确凿无疑地证明了兰毗尼是佛祖降生之地。阿育王石碑也因此成为兰毗尼最重要的历史文物。庙南有后人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内有释迦牟尼的巨大塑像。佛堂的墙壁上绘有反映释迦牟尼生平的五彩缤纷的壁画。此外,兰毗尼还建有文物馆和马享德拉纪念碑等。
阿育王 石柱 是1896年被考古学家发现的。在此后多次的勘查发掘中,又发现了不少孔雀王朝、贵霜王朝、笈多王朝时期的遗物。一些外国佛教徒先后在此修建寺庙。 尼泊尔 政府也新修了一些塔、寺,并计划在联合国资助下修建神圣花园、蓝毗尼新村的寺庙区。
佛教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是古 印度 迦毗罗卫国(今 尼泊尔 南部边边境)王子,属释迦族。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两者的说法不大相同。据北传佛教推断,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去世于公元前485年,约与 中国 的孔子同时。据南传佛教推断,他生卒日期或为公元前623年至前544年,或为公元前633年至543年。
乔达摩·悉达多的父亲为净饭王。净饭王对王子十分钟爱,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年轻的王子从未见闻过人间的忧虑、烦恼和不幸,也从未思虑过人生有所谓忧患、贫困、病、老死诸般痛苦。悉达多自幼从未离开富丽堂皇的宫庭,从未走出精美绮丽的御苑;笙歌盈耳,觥筹交错,尽情游戏享乐。成年后,娶娇妻,生爱子。但偶然机会出游,初次接触严酷的、惨不忍睹的现实,便深为所动。根据传说,王子一日出游,得遇四种人,因而顿悟。一为奄奄待死的老人,一为病入膏育的患者,一为待葬的死者,悉达多到此始知老、病、死为人生所难免。后,又遇一贫苦僧人。从这位得到灵魂真正平衡的人那里,年轻的王子懂得了如何从老年、疾病、死亡的苦难中赢得自由,便打定主意脱离家庭生活,刻意修苦行,以求解脱之道。
悉达多弃宫室,离亲眷,暗自出走,落发为僧,摒除欲念,潜心于苦修。他先从师于 印度 教“数论派”先驱阿罗逻迦罗摩与乌陀迦罗摩子学禅定;后又到尼连禅河附近林中独修苦行六年,历尽百般折磨,刻苦自身,以求正真道、成正觉。然而,无论净心守戒,抑或刻意自苦,均未能使年轻的苦行者如愿以偿。他终于悟到修苦行并非获致解脱之正道。久经冥思苦想,他终于达到觉悟。他确信:贪恋享乐以及誓修苦行,两者皆非正真道。前者“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细滑,为爱欲所牵,惑于财色、思望安乐”;后者“以羸身而取道”,“彼诸外道”。正道为不苦不乐之中道,即静坐默想、思维真谛--循此,则可臻于“寂灭”,终成正觉。据传,乔达摩独自静坐菩提树下,豁然“心地光明”,得大觉悟,从此悟道成佛,成为佛陀,即成正觉。

蓝毗尼园 点击查看大图
蓝毗尼园 点击查看大图
蓝毗尼园 点击查看大图
蓝毗尼园 点击查看大图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4
目录
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