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解不开逃不离的称呼便叫“
徽州
”,而“
徽州
”貌似也成了口耳相传中
安徽
大地的代名词。
大浪淘沙之中,叱咤三百余年的徽商,在旧时商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徽商贾而好儒,曾富甲一方且重视文化,也使徽文化空前繁荣。
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
徽州
的地域相对稳定,主要指“一府六县”即原
徽州
府属
歙县
、
黟县
、
婺源
县、
休宁
县、
祁门
县、
绩溪
县六县,这也为独具特色的
徽州
建筑文化、
徽州
戏曲文化、
徽州
书画文化、
徽州
民俗文化等多形态的
徽州
文化体系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
文化包含了
中国
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
中国
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
敦煌
学和藏学的
中国
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一如汤显祖那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
徽州
。”此次深入
徽州
腹地,缓慢游走在
黟县
、
休宁
、
歙县
,真实感受
徽州
文化沉淀下的生活状态成了此行绕不开的主旋律。
曾几何时,已经不太习惯去计划一场旅行,行前的心境和状态是选择旅行目的地的主要因素。
此次
徽州
之行,便是缓慢行走,深入街巷,沉淀内心的偶然。
当有幸得见
黄山
冬日的白雪、雾凇、云海以及丁达尔效应,曾武断的以为
徽州
的美便是这奇美的自然馈赠,直到此次
徽州
之行,才明白
徽州
的美,同时也是极具地域性的,来自特定区域特定人民用双手创造和传承的灿烂文化。
此次 徽州 之行的第一站选择了 歙县 许村, 歙县 之名沿袭自古 徽州 “歙州”,是 徽州 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文房四宝之都、 中国 牌坊之乡,这许许多多的身份加持下, 歙县 之行,有着开盲盒般的期待。
天气微凉,徐徐微风拂面,高悬的太阳已经没有了炙烤的威力,初抵许村,隐隐的桂花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云层低矮,似雾似幻,独见村口的大牌坊,迎来送往,快意江湖。
走近方识得牌坊上写得是“薇省坊”三个大字,在晴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威严,牌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主要为了表彰为官清正,52岁时因反对朝廷征收青苗税而罢官回村的许琯。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高11米,宽8.8米,镇守于村口,诉说着许村灿烂辉煌的过往。
“薇省坊”后“三朝典翰”的牌坊迎面而来,在追忆前人的似水流年中,感怀未尽,又现涟漪,尚未深入村落腹地,已浮现“牌坊之乡”的面纱,似微风轻拂不留痕迹,一座“仁坊”将仁厚之情流传至今,村人为感念汪德章、汪伯爵父子的乐善好施,将“仁厚”与“念恩”之意建坊立字,流传百年,教诲子孙,其意之深,早已融入
徽州
文化的基底之内,转为民风民俗影响至今。
本游记著作权归@蚂蚁搬地球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