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阴差阳错在这个六月闯入了初夏的南
印度
,从此启蒙了我对
印度
次大陆美学的探索。一个宁静、绵长、婉转、悠扬的
印度
。
金奈,初见南印
原本以为“夏天”“南印”是绝对高温的代名词,脑子里能想到的都是40度高温热死人的新闻。融化变形的柏油马路、热死街头的流浪汉、地上随手开锅就能煎鸡蛋。
但是也确实听说过那些夸张的炎热只是发生在北
印度
,也确实知道南北部气候大不相同,朋友也一再强调南部夏天并不那么热,但是我心想南部能凉快到哪去?毕竟都是
印度
。而且六月正值雨季,雨季便是是湿热、蚊虫和细菌泛滥的温床。
心里始终怀揣着一些担心。
等到六月底正式开始前往
印度
的行程。辗转
吉隆坡
的途中和几年不见的朋友吃饭短聚,然后飞到
金奈
。
下飞机已经是
金奈
当地时间晚上十点左右。出机场马上感觉到了闷热,汗水甚至不是一滴一滴往下流,而是直接糊在皮肤表层感觉像是一层猪油。和
吉隆坡
对比起来,这气候实在不相同。
第二天早上起床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烈日,反而是望不到边际且没有一丝空隙的云层,好像头顶盖了一层棉被。但这棉被是透气的,并不觉闷,反而空气中满是清爽可人的雨水味。原来南
印度
这么凉快。
到中午的时候天空开始跳起细细的雨丝,风吹进屋子甚至感觉泛凉。我转身拿了一件T恤。正值需要出门拜访一位朋友,便换好衣服下楼了。在楼下招呼了一辆突突车,说好地点以后司机上路了。突突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坐过的三轮车,在中部地区也叫做麻木,所谓麻木非常形象,因为确实做久了屁股和腿都麻木了。这车子走在
印度
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上,摇摇晃晃颠颠簸簸,但是
印度
司机开车都不算快,所以倒不觉得麻木,只觉得略有点颠屁股。司机轻车熟路穿过曲折的巷子,不得不佩服技术了得。几次眼看要撞到路上的神牛,司机一个闪避轻松通关。
颠了一路终于到了朋友家门口。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栋两三层的小楼,楼房朴素干净,还有一个算得上宽敞的院子。我大概肉眼估算了一下,这院子应该可以停放2到3辆家用汽车。院子外的围墙也不高,墙头仅仅齐腰,显得非常开放又亲切。一定是不害怕偷盗才会把院墙砌成这样呢。院子大门同样不高,两扇推拉式的黑色铁艺栅栏半开半闭好像等着我过来。
因为下雨导致道路愈发泥泞,车子卡在水洼里难以掉头,司机试了好几圈还是转不过来,于是示意我下车。我便就干脆下了车站在门口等朋友下来。
等待的间隙我就这样站在门前四处打量,发现对面街角有一栋民房。相比起朋友的房子,那栋房子看起来更高,装修也更现代,但是又莫名感觉有趣。我想更仔细观察这栋房子。但我发现要看向它视线就需要穿过一片不规整的电线和一颗细长的棕榈树。
所以我想看清它的视线就被电线和棕榈树切散了,但楼顶房间那扇大大的转角茶灰色玻璃窗还是引起了我的注意。这窗户是由两面墙的窗户接合在一起,占据了整个房角,茶色的玻璃半透出窗内的白帘,隐约间还可以看到一个走动的
印度
少女。我不由得感叹,太美了。而窗角这画面竟然和驳杂的天线以及细长的棕榈树也相映成趣了,太可爱了。
我呆望得出了神。回过神时发现雨还没停。但是这雨下得一点也不着急,和
印度
人一样悠哉悠哉,不慌不忙。换句话说,我觉得都完全不能用“下”来形容这雨,“下”太急了太有目的性了,应该叫“飘”或者叫“摇”,或者叫“飘摇”,因为我确实感觉他们是一边飘一边摇到地面。有时候一滴两滴,有时候就停了,全看心情。
我站着站着又出神了。我能听到乌鸦从我头顶飞过,并发出低沉的呜喑。仿佛是它踉跄的碎语,低声的呼唤。乌鸦的嗓音因为沙哑而且一身黑衣自古以来让
中国
人嫌弃,是晦气的象征。但在
印度
,乌鸦沙哑的嗓音却显得那么应景,低沉厚重一如
印度
的历史文化。
想起
北海道
乌鸦的叫声,那是一种悲戚,是一种渺小个体置身于茫茫自然的茫然无措,和
印度
的乌鸦不是一种质地。到底是为什么呢,难
道真
的是因为品种不同吗?
乌鸦的呼唤帮我开启了时空的大门,我想,千百年前的
印度
,也有一个人,他站在雨中,和我现在同样的位置,抬头仰望天空和飞鸟。
【一些
金奈
水畔的照片】
打算也去
本地治里
转一转,见见派的阿楠蒂的故乡。
朋迪榭里
比起
本地治里
这个充满行政感的名字,我更喜欢朋迪榭里。短短四字,一下就勾起人的思绪。
【沿路风景】
点击加载更多...
本游记著作权归@朱古力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