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41篇:
安徽
蚌埠
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3年12月2日
清末,铁路这一“黑科技”在我国横空出世,对于当时的社会与人们的知识水平来说,堪称划时代的剧变,这从近代一些城市的诞生、兴起、没落中也不难感受出来。如以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来说,或许唯有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方能与之相媲美。前者是让人们可以去到更远的地方,后者是让人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
我所定居的地方,人称“火车拉来的城市”,而这样的城市,在全国绝不仅是一个,这次我去的
蚌埠
,同样如是。
蚌埠
原是
凤阳
县西郊的一个乡镇,地处
凤阳
、
怀远
、
灵璧
交界,素有“鸡鸣狗叫听三县”之说法。为了便于管理这个“三不管”地带,清末曾在这里设置了一个“三县司”,多少有了些地方政府的雏形。这样来看,
蚌埠
的起点好像比
石家庄
还稍微高了一些...
1908年,津浦铁路开始动工兴建,这是继京汉铁路之后,我国又一条运输大动脉。当时皖北地区的水陆枢纽在临淮关(即古代濠州、钟离县治所,今
凤阳
县临淮关镇),铁路贯穿重镇,首选当然是在临淮关建桥设站。不过当津浦线南段英籍总工程师德纪(我没有找到他的英文名字)来实地勘测时,发现临淮关这里地势低洼,并非理想的建桥之地,否则淮河涨水之际甚至会没过铁轨。经过反复勘测、论证,决定津浦铁路从
蚌埠
这里跨越淮河。
图1:方位图
而在此时,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铁路会给地方带来怎样的变革,于是再往上游的
怀远
士绅也加入争夺。另有一些目光短浅之辈,则担心大桥会影响淮河上帆船的通行,对修建固定桥(当时称为“呆桥”,与之相对的是活动桥,桥面可以起降的那种)提出反对意见。各方为此沟通扯皮了近一年,在
蚌埠
这里修建永久性“呆桥”的方案才最终确定下来。1909年11月,
蚌埠
淮河大铁桥开工兴建,至1911年5月竣工。
此后百余年的时光足可证明,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实为利国利民之举。如今
蚌埠
大铁桥仍坚定矗立在淮河之上,承担着它的使命,完全不似其他一些已经成为“纯粹文物”而只可观瞻的“花瓶式铁桥”一般。此前我去
南京
、
上海
时也曾多次乘车经过它,只不过皆是在睡梦中。这次去
蚌埠
特意选择绿皮车,一是从夜发朝至的时间上考虑,同时也是为了能在“清醒状态”下向它行个注目礼。
图2:乘车过桥时抓拍
车晚点了整一个小时,在过桥之前停在某个地方避让了许久,待三四趟车呼啸而过后方缓缓开动。及至铁桥,天光已大亮,然桥长度甚短,远逊于长江、黄河大桥,不一刻即穿过,我仅抓拍了两张照片而已,这让我大感不爽。我看
蚌埠
站离此并不算远,反正也已经晚点了,遂即兴更改了计划,决定下车后逆向步行回来看它个够(我原计划是坐早班车直接去
凤阳
),因之得以多刷国保一处。
图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第八批)
蚌埠
虽从地理位置上说已属南方,但冬日的清晨还真是有些寒凉。由于圈堤路断交改造施工,从
蚌埠
站走到大铁桥需绕些路,大约走了五里地,最后竟然走得全身冒汗了。途经国治街时,吃了一顿当地特色早餐,这一带可谓百余年前
蚌埠
最早的城区,民生气息浓郁,一众街名(或许也包括这顿早餐)仍保留着当年的味道。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足履淮河之滨,一时感慨不已,眼前这条历史上狂躁不安的大河,如今静若处子。举目向西,大桥在望,乃快步前行。
图4:淮河畔与大铁桥
就是这座铁桥,说
蚌埠
市是因它而兴(甚至是而生)或也并不为过。因修桥而汇聚的大量民工,本已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发展,随着津浦铁路通车设站,
蚌埠
又突然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位于津浦铁路南段的中间位置,以当时列车的时速,无论从
徐州
还是
南京
发车,晚上只能开到
蚌埠
,因此成为“宿站”,各种配套设施应运而生),皖北之水陆枢纽迅速西移至此,临淮关则逐渐消沉下去(其实津浦线在临淮关也有站,桥之特殊功效,由此可见)。
点击加载更多...
本游记著作权归@粪石公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