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瘦湖心巳久 有幸赴扬州――扬州瘦西湖(一)
2023-12-26发布 225浏览
杖乡游Lv37

349篇游记,28粉丝

举报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虽然有几分苍凉与凄楚,但她告别了夏日骄阳似火的浮躁,她那遍野金黄的童话世界,是多少人梦幻中的天堂。在淡泊平静的秋色中蕴藏着温柔多情的秋之韵。 
         过了十一黄金周,躲过黄金周拥挤的人群,开始了今年秋季的 扬州安徽 之旅。
有道是“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有一个瘦西湖”, 扬州 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一泓 曲水 宛如散花仙女逶迤的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委婉而曲折,较之 杭州 西湖,更多几分妩媚和华贵,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
          扬州 享有“园林之胜,甲于天下”的美誉,而瘦西湖则集中了 扬州 园林的精髓。
        “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 扬州 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 平山 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清乾隆元年(1736年),钱塘( 杭州 )诗人汪沆慕名来到 扬州 ,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又名“ 长春 湖”。为京杭大运河 扬州 段水系,是京杭大运河 扬州 段的支流,水域面积700亩。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霸中原,在长江以北建造了一座 新城 —邗城。同时开挖了流经邗城的运河—邗沟,此时的瘦西湖所在地区已有可能形成了水体,但还不具备固定湖泊、河流形态。西汉初年,吴王刘濞扩大楚广陵城,今大明寺东边的护城河已经成型,该段水体的护城河是瘦西湖水系最初的发轫。此后汉晋广陵城都沿用了该段成果,这部分水体也一直存在。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年),竟陵王刘诞令人筑广陵城,造就了今瘦西湖 小金 山至大虹桥一段水体(护城河)成形。
        隋代开始, 扬州 城向蜀冈下冲积平原扩张。隋炀帝时期,在蜀冈下,修筑了不完整的 罗城 ,在 罗城 外缘开挖了护城河,并在 罗城 西北 角开凿九曲池,引蜀 冈山 涧之水灌之,遂形成了 平山 堂至熙春台段的雏形。即自大明寺东蜀冈中峰和东峰之间的山涧南端开始,沿 罗城 西墙直向南,至少到达 罗城 的三洞西门南端, 平山 堂至熙春台段护城河基本形成一半。唐代时 罗城 南扩,在安史之乱前的盛唐时代,蜀冈下 罗城 西城壕至少已经囊括了今瘦西湖景观内 平山 堂至熙春台段。最迟至盛唐年间,瘦西湖的最北段水体已经形成,瘦西湖水域的两条南北向的水道也已经先后构建。

        瘦西湖又名 长春 湖,为唐 罗城 、宋 大城 的 护城河
       宋朝时在五代末年基础上修建宋 大城 ,整个宋朝 扬州 城由州城( 大城 )、堡城、夹城组成。宋 大城 东、南两面仍沿唐 罗城 旧垣,城外即运河,北护城河为今漕河,西垣临唐代 罗城 西部的九桥河。宋朝 扬州 夹城修成以后,宋三城护城河的用水量剧增,颇需一条沟通夹城、州城城壕与吴家砖桥一带水系的沟渠,向其提供水源。而沟通此段的沟渠便是今熙春台至 小金 山段水系,此段水系既有北来的 平山 堂坞水等,也有西来的廿四桥水等。据文献推测熙春台至 小金 山段水系连接今廿四桥与小虹桥的东西向河流的沟通时间始于南宋,最迟不晚于元初。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部下张德林率军攻占 扬州 城,截城西南隅,筑城守之。并在今冶春园附近斜向东南修筑了城墙,故今大虹桥南边的虹桥修禊至冶春园的护城河,于此时形成。至此,从隋炀帝时代起至元末的七百多年间,经过隋唐 罗城 、宋 大城 与夹城、明旧城的修筑,其城壕逐渐连为一体,次第构筑了北起 平山 堂坞,向南经熙春台,东转至法海桥到 小金 山,再南折抵大虹桥,稍南又转向东经老北门桥下,最后到达冶春园,一条绵延十多里的曲折水道,瘦西湖水系基本成型并承担了部分外护城河的功能。
       明初,运河经过整修,成为南北交通的动脉, 扬州 再次成为两淮盐运集散地,经济也得到快速复苏。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筑 扬州 新城 ,东、南、西三面的城壕沿用旧制,而当时建城是为了抵挡来自东南方的倭寇,故未开凿北面的护城河。直到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凿打通了城北 新城 壕的水路,才使得 扬州 城的护城河水网全面贯通。于是,瘦西湖水系得以抵达天宁寺,往东直通运河,整条水系基本成型。
       随着整条水系成型,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呈现复兴的状态。这一时期瘦西湖上出现了一座桥--红桥(现称大虹桥),红桥的出现为之后瘦西湖园林快速发展打下基础。客观地说这一时期是瘦西湖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但是在明末,人们开始关注瘦西湖。
       清初,这是瘦西湖园林整体发展的前期。在这一阶段,瘦西湖附近开始了有意识的园林造景,但由于规模不大,范围相对分散,瘦西湖园林主要还是自然景观,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整体景观效果。
        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清政府又多次对河道进行了人工疏浚,遂形成为一条连贯细长又富曲折变化的线形水体。
        嘉庆二十年(1815年)后, 扬州 盐业衰退,湖上园林也逐渐萧条荒废。此后这里又经历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残破不堪,光绪年间只恢复了一小部分五亭桥, 小金 山等少量景观。
       民国时期,随着铁路的开通,运河也随之失去往日的作用, 扬州 最终失去了优越的交通地位,经济萧条,加上战争的破坏,瘦西湖园林在此阶段曾一度受到重创。但由于瘦西湖在 扬州 城市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阶段瘦西湖园林的建设依然是朝前发展着,虽屡次受到破坏,却也在不断的整修和复建原有景观,并且新增景观。

       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瘦西湖园林开始全面复修,在保留原有古典园林景观特色的同时又考虑现代人对景观功能的需求,适当地增加了一些功能性建筑和相关设施。1980年代恢复了二十四桥、熙春台、卷石洞 天等 景点。2007年恢复四桥烟雨、石壁流淙等景点。水域不断地进行疏浚,面积也在逐渐扩大,园林的占地面积也较之前更为广阔,景观更具有层次感和实用性,到2012年底,景区游览区面积已达33.66平方公里左右。

                                                                     五亭桥鸟瞰(网上图片)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314
目录
3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