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就神往的南极大陆,很早就写进了我的旅行清单。尤其在看过不少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中和它有关的故事描写和场面呈现,更加深了我对它的向往之情。
三年的全球疫情,真是把我这个热衷旅行的人憋坏了,所以一宣布疫情限行放开,我就立刻报了今年的南极行程,要知道我报名的时候才二月份,而行程是安排在十二月的,渴望之情足以得见。而报名之后的漫长等待几乎成了一种折磨,我生怕中间有什么变故让我不能成行。一直到我真正收拾行囊准备动身的那一天,悬着的这颗心才算放下。
上午在
上海
浦东机场见到野去的大当家Jerry,又与其他几名同行的团友会和,我这就算正式入伙了。据说这次的南极团有30人,有从国内其他城市出发的,有从国外不同城市出发的,统一到
智利
首都
圣地亚哥
集合。
智利
,那可是离
中国
最远的国家,我们需要横穿整个欧亚大陆,再跨越太平洋才能抵达。想一想21000公里的航程,三十多个小时的飞行,我默默地给自己鼓了鼓劲。
因为航程漫长,所以必须中转,飞机也得歇口气不是。我们选择的中转地在
荷兰
首都
阿姆斯特丹
。原定的航线是要经过
乌克兰
、
俄罗斯
的,鉴于目前的特殊形势,我们的航线选择绕开这个是非之地,穿过
新疆
、
哈萨克斯坦
,走
罗马尼亚
一线,这样就让航程又增加了至少两个小时。安全为上。没想到不止增加了两个小时,航班还延误了,以至于我们转机的时间被缩短到只有二十分钟。好在一切顺利。
敲黑板!这个时候行李直挂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如果不是直挂,那就又要取行李又要再托行李,时间绝对不够。所以在选择国际中转航程时,第一要选行李直挂,第二要给转机留出足够的余量,航班延误是不可预测的。(此段是废话,可忽略,哈哈)
给大家看看我们的航线图。
降落
圣地亚哥
是在当地时间12月10日10:50,我们入住的假日酒店就在机场旁边,走路两三分钟就可到达。此时的
智利
正值夏天,当天的气温达到34℃。办好房卡的大家都冲到房间去换衣服,太热了。因为行程中
圣地亚哥
没安排专门的游览,我就和一起来的一对夫妇田姐和吴总约着去城区逛逛。酒店前台的小哥好心的提醒我们一定要看管好财物,说最近比较乱,偷钱抢手机的事情时有发生。正要出门的我们一听就赶紧把相机、随身包什么的都放回房间,只敢带了少量的美金(要去城里兑换
智利
比索)和手机。
接下来就是打车前往市中心的武器广场。因为南美的主要语言是
西班牙
语,所以和本地人的沟通简直是噩梦,好在同去的田姐他们有丰富的国外旅行经验,由他们和出租司机沟通好了目的地和车费,我默默跟随就好。
圣地亚哥
是
智利
的首府,也是南美第四大的城市。今天是周日,街道上人流不少,不过也正因为周日,政府部门、银行还有不少店铺都关门休息,我们只好到私人换钱网点换了些
智利
比索,今天的兑换价格是1美元=877比索。这里的物价和国内一线城市比也不遑多让,我买了个不锈钢的保温水杯花了9990比索,合人民币八十多,要了一杯现磨咖啡加一个面包夹鸡肉卷,8129比索。
说起这个保温杯真的要感谢田姐。在酒店拿到房卡时我问Jerry
圣地亚哥
什么地方可以买到不锈钢保温杯,因为我在浦东机场把带来的水杯遗忘在了出租车上。我解释说我喝不了凉水,必须得带着个保温杯在身边。这时田姐马上拿出一个红色保温杯递给我,说自己用不着,可以给我用,就是她用过了,让我别嫌弃。我当然知道人家是好心,哪有人出门带自己用不着的东西的。我怕她误会我真是嫌弃了不要,就很感谢地收下了。出来逛街心里就想着还是找个商店买一个,果然找到了,买下以后我拿给田姐看,她很细心地发现杯子上贴着比我付的价款低1000比索的价签,于是又帮我找售货员询问,生怕我吃亏。当然后来通过解释知道了那是会员价。我发现我总能碰到热心人,自带幸运属性。
圣地亚哥
是一个规划得十分
方正
的城市,它的地标建筑大多集中在市中心的武器广场周围。据说当初设计城市的是一名修道士,他希望这个新的城市不会像
欧洲
受到黑死病侵袭那样发生大量人间惨剧,所以他做出这个街道宽阔
方正
的设计,使阳光和风可以均匀地照拂整个城市,穿透到每个角落。
广场北侧是市政厅、国家历史博物馆和中央邮局,西侧是据说全
智利
最大的教堂,可惜大门紧闭,不得而入。倒是历史博物馆是开放的,进去参观了一下。这里收藏了从前
哥伦布
时期到二十世纪的七万多件文物,但真正开放展出的只是一小部分。广场中央建有喷水池,几个孩子正扑在水池中全身湿透地嬉戏打闹,周围的休息椅上坐满了人,两名骑警骑在高大的马背上配合着游人们的拍照要求。
从武器广场再向南走一两个街区,就可以逛到宪法广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可能是因为刚刚经历几十个小时旅途的缘故,我们都感觉有些疲累,走马观花地看过,游兴都不大。
下面是我们的步行路线图。
开门营业的商店里顾客很少,倒是店外有桌椅的饭店生意不错。当地人会英语的非常少,所以沟通基本上都是鸡同鸭讲。翻译软件只有在观看文字类信息时比较有用,用于语言沟通的时候就比较鸡肋,识不识别得了得碰运气,还不如肢体语言来得快。(所以后来在行程中,我学会了和他们“手谈”,就是把我想说的话翻译成书面
西班牙
语举到人家眼前。)
我们在一个街角碰到一个摆摊的老人,我看他摆的东西我没见过,就上前询问,沟通过程中他为了极力促成和我的交易,抓了好几个过路的年轻人帮忙用英语交流,我也拜托同去的夫妇帮忙翻译,大家一通忙活总萛互相弄明白,这老人卖的是一种
巴拉
奎的传统茶具(后来查明白是喝马黛茶的器具),用葫芦制成,再用其它材质做装饰,用的时候往里面倒入大量马黛茶(几乎要装满)然后倒入热水,水浸过茶叶会迅速萃出茶水,然后人通过插在其中的吸管勺吸食茶水,再加水,再吸,如此往复。这吸管勺的设计很有意思,最下端是小勺状但不凹反鼓,形成空腔,上面布满小孔,通过上端吸管吮吸时,萃出的茶汁就被过滤了。
本游记著作权归@nancie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