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只为跨越时空与你的对视 - 山西亲子自驾文化之旅
2024-08-29发布 9017浏览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Lv15

4篇游记,26粉丝

我的出行信息
  • 出发时间 2024-07-14
  • 人物 家庭出游
  • 人均费用 1500
  • 出行天数 7
举报

写在前面

这一次出行,是一趟文化“苦旅”。所谓苦旅,并非行路之苦,也非食宿之苦,而是文化苦旅。
每天走到的地方,扑面而来的,不是鸿图华构、神工意匠的古建筑,就是错彩镂金、顾盼生姿的古造像。目光所及的每一个地方,背后都是中华成百上千年的文化传承。

云冈石窟 点击查看大图

要想看懂这些,需要有历史、古建、文化,地理等知识的积累,而这些知识靠请的讲解员是远远不够的(讲得好的,自己水平未必跟得上,讲的不好的,就是匆匆带过。并且,很少遇到能在宏观角度上从时间线和人文线讲起源、发展、冲突、融合等等知识的)。所以,苦就苦在这里,水平不高,层次不够,又想什么都了解到,就得现场查阅各个方面大量的知识,现看现学,现想现研究,苦哉,苦也~

要想真正领悟这古老建筑背后的故事,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不仅仅是因为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还需要对地理环境有所了解,更不用提错综复杂的人文脉络了。

有时候,即便请了讲解员,也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讲得好的,可能自己的知识储备跟不上;讲得一般的,则只能是走马观花,匆匆掠过。更难得的是能遇到一位能够站在宏大的历史长河中,为我们梳理出时间线与人文线交织下的起源、发展、冲突乃至最终融合全貌的解说者。

于是,这便成了一个难题:学识还不够深厚,思考的层次还不够高远,却又渴望深入了解一切细节,那么在游览的过程中就不得不临时抱佛脚,现场查阅各种资料,现学现用,现想现研究。这种体验,虽苦亦乐,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享受。

这也是记录这篇游记的目的,期望今天每一步的辛苦学习都会成为日后回忆中最宝贵的财富。
回来之后整理思绪落笔成文更是多放摘取材料图片,尽量辨别真伪,把主流观点放在里面。
所以,这篇文章算不上游记,更多是的知识点的汇总和分析。


往下几个章节是当时的一些背景材料,不感兴趣只想参考行程和看照片的,可以直接跳到 05 段落。

要强调一下:这次出游看得多,拍照少。加之知识贫瘠,所以文中大量引用了相关资料与图片,我会尽量标出原文地址。
非常感谢原文作者。如有侵权,会立即删除。

中西传统建筑—“木构”的谜团

山西 古建大多是木构建筑,与西方石构建筑有本质区别,那么,为什么 中国 传统建筑选用难以“永生”的木材作为建筑主材?  

相对于砖石,木材有着天生的劣势。 比如 :受木材力学性质与尺寸所限,难以建造相比砖石建筑的大尺度建筑;木材易于燃烧,且不耐腐蚀,难以建造“永生”的建筑。

在唐代以前,一些大型宫殿也属于土木混合结构,盛唐以后基本采用全木构。也就是说,这漫长的选择过程说明了 中国 传统建筑偏执于木构(甚至全木构)一定不是某种偶然因素造成的。

公元前近3000年的金字塔如今愧然屹立,而我们“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只存在于文字里;我们的未央宫、大明宫均需考古学家去想象复原;我们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仅为公元8世纪的唐代遗留。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391
目录
391
2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