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大同 | 追随梁思成,拂面来自北魏的风
2024-09-17发布 1150浏览
鹿的猫Lv39

35篇游记,1861粉丝

我的出行信息
  • 出发时间 2024-09-06
  • 人物 一个人
  • 人均费用 3000
  • 出行天数 2
举报

有一天在整理书柜的时候,看到了放在角落里的梁思成的《 中国 建筑史》。
在我的教育体系中,并没有接触过和建筑相关的知识。但在大学之后,作为寺庙控,接触的第一本便就是梁思成的《 中国 建筑史》。这也构成了我对我国传统建筑的理解。曾经执着的沉浸于“这是谁谁谁的作品”的我,从“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开始,学会了体会建筑背后的意义——依时依地、赓续思想、随政从经。
再次捧着这本书坐在桌前一页一页翻阅的时候,看到频频出现的一个地名,就决定带着这本书前往这座城市—— 大同 。我决定这次追随者百年前的梁思成,一起感受穿越了千年的风。

1 云冈石窟:故事要从北魏开始讲起

“沙门昙曜于北魏 文成兴安 二年(公元453年)​,​“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今 山西 大同 县(今 山西 大同 市)西之云冈石窟是也。现存大窟十九。壁龛无数。昙曜所开五窟,在崖壁西部,其平面作椭圆形,佛像形制,最为古拙。洞中仅刻佛 菩萨 像,壁上无佛绩图或其他雕饰。其次则中部诸窟,其平面之布置,多作方形,窟前多有长方形外室,门作两 石柱 ,壁上 多佛 迹及建筑型之雕饰,为孝文帝 太和 间所凿。更有窟中镌塔柱者,雕为四方木塔形。”
——梁思成《 中国 建筑史》

自公元460年北魏 文成和平 初起,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云冈的锤子和凿子的声音就未停止。历史课本中,云冈石窟的介绍,为: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 中国 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 中国 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不过并不是很好找。
我买的是电子票,所以先顺着地图到了游客服务中心后,就不断地问工作人员我应该怎么进。
“检票在里面”。
“那摆渡车票呢?”我问。
“也在里面。”
不得不吐槽,摆渡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需要的东西——它只能把你送到第一窟爬行上去的路口,回来的口我并没有找到在哪里。

顺着人流走,在正式踏入云冈石窟之前,便可见到比丘尼曇媚所题的碑文。

云冈石窟 点击查看大图

经过一扇门,便可见第一窟。
第一窟又叫石鼓洞。准确的说,第一、二窟为一组塔庙双窟,窟外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塔。第一窟外壁明窗东侧题刻清代朱廷翰《游云冈石佛寺诗》。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平顶,中央方塔上下两层,仿木构屋顶塔檐。塔顶处蛟龙盘绕,须弥山逶迤。北壁主像为交脚 弥勒 菩萨 。东壁下层浮雕“子本生”故事。据考证 第一、二窟辽代以前建为护国寺,为云冈十寺之一。明清号曰“石鼓寒泉”,属云中八景之一。
在第一窟的东侧,有二佛并坐像和交脚 菩萨 像。主室中心塔柱
中心塔柱分为两层,柱顶与窟顶相接,雕有须弥山和环绕其上的龙。上层屋顶为天盖形,下层屋顶为瓦顶样。

云冈石窟 点击查看大图

石窟内,还可以看到很多盗挖的痕迹。很好区分,风化是整体的模糊不清,但是盗挖的周围有很规律的几何形制——用凿子嘛。

云冈石窟 点击查看大图

第二窟又被叫“寒泉洞”。尽管与第一窟形制基本相同,但也难掩其风采。 第二窟为塔庙窟,洞窟中央凿中心塔柱窟内平面近似方形,平顶。窟外西侧雕一方形塔柱与第1窟东侧佛塔组成双塔结构。开凿于北魏云冈第二期。
据说,第二窟有泉水,在夏季感觉水温较低而俗称“寒泉”,洞窟就是“寒泉洞”了。由于泉水不断,曾经使窟内盛满积水,中心塔柱倒映水中,另有一番观赏情趣,故有“石鼓寒泉倒栽塔”之说。《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亦提到云冈洞窟泉水,曰:  “……发响,闻者摄心,琢石则醒泉流出,饮之愈疾,珍禽时聚,毒虫屏迹……”。明代《 大同 府志》称 “石窟寒泉”,并将其列入 “云中八景” 之一,逐渐成为 大同 地区的一个重要景观。
第二窟的中心塔柱位于窟内中心,由塔基塔身、顶盖三部分组成。方形塔基四周的雕刻因岩石碎裂和风化现已无存,1961年维修加固工程中恢复原形。塔身分为层,底层层四面出檐,但屋顶瓦垅崩毁及风化严重。檐下四周各凿列龛8个,内置伎乐天。其下各开一龛,因风化龛形难辦。造像为一佛二 菩萨 或二佛并坐,大多风化严重。第二、三层均为四面出檐、周匝回廊的仿木结构形制清晰可辨北壁雕一大型圆拱龛,内雕坐佛,龛上雕有千佛与伎乐人。

云冈石窟 点击查看大图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72
目录
72
4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