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自尔佳节,本心不移
2024-09-28发布 11浏览
dengminLv34

436篇游记,14粉丝

举报

自尔佳节,本心不移
——记公元737年的张九龄
2024年9月28日       星期六       晴
张九龄身上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地方,也有不少可书写的元素,他应该是古代文人想要成为的样子。论功名,他官至宰相,这是李白终其一生想要达到的高度;论文采,他有《望月 怀远 》《感遇》十二首等一大批为世人称颂的名作。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称他与陈子昂“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而更为可贵的是他的人格力量,无论是在政事还是在诗文中都透着一股耿直温雅、为国事呕心沥血、守正嫉邪的“曲江风度”。他是一位集功名、文采与人格魅力于一体的奇人。
其实,连他的出生地也是可堪琢磨的。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 广东 省曲江县人)。韶州,岭南,这是一个在大唐版图上地理位置偏远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张九龄于武则 天长 安二年(702年)中进士,时年30岁。他的仕途开始得并不早,但从蛮荒之地考入京城,一来说明朝廷广罗人才,对各地人才的重视;二来也可看出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中原,南方的经济、文化也在慢慢勃兴,骆宾王( 浙江 义乌 )、陈子昂( 四川 )、贺知章( 浙江 会稽)也都是南方人。这位岭南人不光出来做官,还官至宰相;不仅读书考中进士,其文采也是了得,每逢中秋佳节,人们便会吟上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 怀远 》),这已成为咏月的千古绝唱。他的诗里既有岭南豪迈亢直的民风在,又有他本人的刚直守正的性格体现,故而他的诗歌创作体现出了“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劲健风格,又别具“雅正冲淡”的盛唐气度。应该说地域风格成全了他不一样的性格和诗风,而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又对岭南诗派、岭南文化来讲有开创、形成和发展壮大的启迪作用。
张九龄的仕途一波三折,一生三进 三出 京城。702年登进士第,主考官是沈佺期。可惜因沈佺期蒙冤被贬,张九龄受牵连还乡。恰在故乡时碰到命中的贵人——被贬的宰相张说,张说读了他的文章赞不绝口,称其文“有如轻缣素练”能“济世适用”。张说的激励对刚刚步入人生舞台的张九龄有很大的鼓舞作用。神龙三年(707年),35岁的张九龄再次赴京应吏部试中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先天元年(712年),唐玄宗即位,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40岁的张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他上书唐玄宗应重视地方官人选,选官应重贤举能。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因“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姚崇的不满。这年秋天,44岁的他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回到岭南,他并未闲着,一心想为家乡办点实事,于是向朝廷状请开凿大庾岭路。张九龄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并由他担任开路主管,负责开通了梅岭古道的最艰难而重要的路段,使南北交通大为改观。这条古道被后人誉为“古代的京广线”。因开大庾岭有功,开元六年(718年),46岁的张九龄被召入京,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人才。因宰相张说奖掖提拔,张九龄多次升迁。开元十一年(723年),51岁的张九龄被任为中书舍人。但张九龄并未因与张说关系密切而一味随声附和,他对张说也多有规劝,秉事公允。后张说被罢相,张九龄受牵连调出京师,先后担任 冀州 、洪州、桂州等地的都督、刺史。开元十九年(731年),59岁的张九龄被召入京,擢升秘书少监、 集贤 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61岁的张九龄以中书侍郎为相。开元末年,玄宗倦于理政,渐渐沉迷享乐,幸有张九龄守正不阿,他 成功 粉碎了武惠妃危及太子的阴谋;他目光远大,曾言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他刚直敢言,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为相,以致屡屡忤逆玄宗之意,终于罢相。但他有胆识远见,尽忠职守,从不趋炎附势,敢于同恶势力斗争,对大唐的繁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都是一直被人们铭记在心,永世不忘的。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65岁的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 荆州 长史。晚年遭谗毁,忠而被贬,张九龄心中孤愤难抑,于是写下了传世名作《感遇》十二首。现剖析第一首,以窥见其时其人的生命状态。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兰桂是君子喜爱的花草,寄寓高洁淡泊的君子之风。它们长于山野,秉承自然之气,枝叶典雅,花朵幽香清新。诗人选择兰桂意象既有传统的比兴、托物寓意之举,其实兰桂是最契合诗人人格操守的花草。诗人几进几出京师,一直在穷达进退中保持着自己高洁的人格操守,无论是自请还乡,还是被排挤外放,遭谗被贬,他都保持着经世济民的热情,又力图超拔尘俗,把“仕”和“隐”这对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他不愿为追求功业而屈己媚世、与世沉浮。他既积极求取人生价值,又以主动姿态设计人生道路,功名事业和自由人生于他而言从不是相悖的事情,而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像兰桂一样秉持自己雅洁的情操又努力绽放。所以,兰叶的蓬勃盛大和桂花的皎洁明净,这是它们各自本来的生命姿态,也是诗人的生命本质——昂扬向上的人生价值和高洁淡泊的人格精神。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春兰秋桂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这是草木天生天养的生命力自在勃发的表现;它们自然天成,自成美好的节操,这些出于自我修养,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诗人在晚年历经世事沧桑,有了对生命本质的领悟。生命的蓬勃力量、生命之美,从来都是自为的结果,依靠的是自我修养。这样的生命不依赖外力,不向外期待,所以才是天成之美,才是自在洒脱的。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此即谓“你若芬芳,蝴蝶自来”。兰桂从容恬静地舒展,不为人知,亦不为人扰。谁知隐者与它们惺惺相惜,并非因其外在的吸引,而是闻着它们的馨香而来,并相悦对坐。万物有灵,兰桂与隐者显然已成知音,他们互相倾慕,相互欣赏,互生欢喜。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开元末期,玄宗沉溺声色,怠于政事,贬斥张九龄,宠任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朝政更加腐败。诗人对此痛心疾首,他借春兰秋桂高洁的品质,其实是向世人自剖一片洁白纯净的内心,但又何尝不是期待着这个世道多一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能坚持自己理想操守的同道之人,还世界一片清明呢?所以,他是在自励名节,也是在勉励那些同样洁身自好之士:兰桂“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其芳洁的本质,清者自清,保持天性,进德修业才是为人的本分。所以,无论是仕进还是黜退,对诗人而言都无所谓,他都会不折不扣地做自己,依然满怀热情地求取人生价值,依然保持自己雅洁高尚的人格品质。
65岁的张九龄经历了漫长的庙堂政治和人事变迁,晚年的他对自己、对世界有了更深厚的认识,所以他才写出了“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样富有哲思的诗句。也许现实中的张九龄在 荆州 也偶有不甘和怨恨之意,但不甘和含冤中绝对不是因为个人的荣辱,从他一贯的行事风格和预见性的眼光来看,他应该还是恨最高统治者的昏聩和有眼无珠。他心迹的剖白目的更是希望能唤醒当朝统治者能清明自励,能看清现实,不要将难得的太平盛世毁于一旦。
他可以不求“美人折”,但“美人”应当保有向上的生命力和皎洁明亮的精神,这样他用一生所维护的大唐才会一直河清 海晏 、国泰民安。这是他的毕生所愿,也是他做事的本心。
三年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张九龄回乡扫墓,病逝家中,终年68岁。他去世后不久,曾被他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途中,想到张九龄的预言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张九龄若泉下有知,想想自己辛苦经营的大唐盛世毁于一旦,其情何堪。也或许,他在写《感遇》十二首自剖心志、自励名节的时候已然释怀了呢?
尽本心做了该做的事,走了该走的路,不忘初心,矢志不渝,问心无愧,这就够了,夫复何求?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0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