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紫阳
游记
多年来心中凝着一个
紫阳
石板房的结——“正午笔直坚硬的阳光落在一座又一座青石板覆顶的屋顶上,铮铮有声,白光刺眼。几百座石头垒起的石房子集中在闪着幽蓝波光的汉江边上,半面山坡都是那种如中世纪
欧洲
古城堡一般的石头房子,依着山势,起伏重叠。黑色的石墙,白色的屋顶,黑白分明,高低错落,远远望去如一幅极具表现力度的版画”。想象中的那错落有致的石板房,曲曲折折的石板路,把我带向了
紫阳
。
紫阳
县城临汉江而建,背靠
秦岭
,面朝大巴山。从
西安
到
紫阳
,火车驶过
旬阳
后就一路穿着山洞溯汉江而上,偶尔才能从山洞间隙看上一眼青翠的山,绿幽的水。
紫阳
火车站紧
临江
边,站台上只有一排新修的平房,两条轨道簇拥着又伸向不远处的山洞。火车站的对面是包茂高速汉江特大桥,虽不及
武汉
长江大桥雄伟,但在这群山之中大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气势。
随着行人出了火车站,打车到市区。所谓市区不过是一条不算宽敞的街道——双向两车道,街道上聚集了县各机关单位。街道的两边有挑着担子、蹲守篮子卖各种农产品的,卖主都是神情悠然,路上的行人、车辆也是不慌不忙,在这里时间好像变得缓慢起来,我们的脚步也不禁随着慢了下来。
安顿好住处后去寻找那期盼已久的石板房。从住处抄近道到东城门,一路下行,仄道曲折迷离,迷惑中终于走到主路,回看来处,山坡上房屋错落其间,确有
重庆
之神韵。东城门楼是三层石结构,修建于明嘉靖年间,“城原设东、西、南
三门
,因北城墙最高,所以未开北门而建有岗楼。县城设在山堡,城墙环围,如同山寨。人们进城,只能
从江
边沿着石梯直上山顶才能到达。因城建变迁,旧县城南、西两门陆续被拆除,现仅有东城门遗存”。城门很窄,大概也就两三米宽,进城门需要下五六阶台阶,台阶石已是
光泽
润滑。疑惑城门这般该如何进马车。后来看到描写
紫阳
老县城的两句诗“连登三百六十阶,才见斗大一座城”,心想大概是城太小,又多山路,不适合马车通行吧。
从东城门向下,沿着曲曲折折石板路前行,道道巷巷交织错乱,道巷两边石墙斑驳,偶有建筑工地,但不见嘈杂声。静静的午后,静静的石板路上,只有我们一行三人好奇地东张西望,偶有几处民房前坐着闲适的人群,打量着我们。几处茶馆门牌还在,但都不再营业。石板房很少,偶见一两处也是在
新建
房屋的夹隙间。怀疑自己没有找到真正的
老街
,待问过当地人之后,才知道这确实是当年石板房集中的地方,只是倒塌拆除殆尽。在一座还算完整的石板房前驻足,土墙石瓦,古朴原始。土墙见过不少,但石瓦确是第一次见,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石板一片压着一片散摊在房顶上,参差不齐,似乎稍有震动就会散落一地。我的担心明显是多余的。石板房冬暖夏凉,在屋内可以看到石板房顶透下来的光,但不会漏雨,天晴时屋顶的缝隙还利于屋内湿气蒸发,不得不佩服先民们的智慧。想着这样天人合一,满载文化积淀和民风余韵的房屋正被那冰冷无情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取代,戚戚然。后来出来一位大姐,很热情地跟我们聊起来,得知我们是专门来看石板房的,告知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来看石板房,前几天还有画家来写生——边说着边指向我们站立身后的石板路,——只是城里石板房就剩了这些,山里还有不少。我看看不远处零乱高耸的山,如果没有向导只怕去了也难找到,只有作罢。
沿着陡峭的石阶路下到江边,看到有船,便萌生了坐船的冲动。由于这里多山,陆路不便,船是乡下往来县城主要的交通工具,在每个村子都有渡口,到了渡口船就会停靠,如同公交车一样方便。仔细询问过后决定坐船到洞河看看——实际并不知道洞河在哪里,洞河有什么,只是为了坐船而坐船,抑或期待着到洞河会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天阴阴的,江面上雾气氤氲,两边山峦薄雾缠绕,如水墨丹青。坐在船头,清凉湿润的江风迎面扑来,轰轰的马达声被耳朵自动滤掉,看着两面的山慢慢退去,船行激起的波浪荡漾开去,远处一叶扁舟上渔民撒网打鱼,内心慢慢沉静下来。洞河镇如想象的一般,很小,在街道上吃过饭就坐船返回,准备回
西安
。
在火车站渡口下船,迂回盘旋上一个大坡到火车站,回望
紫阳
城,依旧静静地守望着汉江水。摸摸包中的书,有一丝怅然,“一大早,薄雾还笼罩着县城的
老街
,老茶馆已经开始营业了,那些老茶客三三两两依时造访,烧开的热水冲泡新鲜的
紫阳
毛尖,茶香四起,
老街
新的一天也就这样开始了。”来时背了自己喜欢的书,畅想着找一处
临江
茶馆,泡一杯绿茶,静静地读着书,茶香氤氲,书香弥漫,该是何等的惬意。只是我看到的文字都是写在多年前,时间久了,人非,物亦不是。
紫阳
,我还是晚到一步。
本游记著作权归@聆听幸福的声音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