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2015-08-16发布 2090浏览
中华弓箭文化博物馆Lv11

1篇游记,18粉丝

举报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的西迁之日,走进 塔城 市部分锡伯族聚居的乡场,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欢歌载舞喜庆节日的景。锡伯族男女老少总是选择一处或几处水清山秀的地方,尽情唱歌、跳舞,美妙的歌声响彻在清山绿水间。
  西迁节,顾名思义是对西迁这一天的纪念。那么锡伯族人为什么要西迁呢?他们是从哪迁到 新疆 的呢? 塔城 市生活的锡伯族人与西迁有怎样一种关系呢?
 锡伯族原籍在 东北 嫩江、松花江及西伯利亚一带,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比较先进的农耕生产技术。18世纪中叶,清政府 平定 了准 噶尔 贵族和 南疆 大小和卓叛乱后, 伊犁 人烟稀少,边防空虚。面对沙皇俄国的侵略,急需加强防务。从1762年起,清政府抽调满、汉、 蒙古 、索伦(达斡尔)官兵驻防 伊犁 ,仍感兵力不足。于是决定增调锡伯兵赴 伊犁 。1764年春,清政府从盛京( 沈阳 )、 辽阳 、开原等十七城选调锡伯族官兵1020人连同家属共3275人西迁 新疆 。清政府给西迁每户官兵配备一顶帐篷、一口锅、一辆车、三头牛和两匹马。当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 沈阳 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里,数千人举行盛大宴会,欢送亲人远赴 新疆 。后来 新疆 锡伯族人就把这一天定为“西迁节”。

  西迁官兵从 沈阳 出发,经过 张家口 、外蒙,越过杭爱山,农历八月下旬到达乌里雅苏台。当时 蒙古 高原大雪降临,加上长途跋涉和畜疫流行,出发时的3000头牛已死亡2600头,所带的2000匹马,300多匹已瘦弱不堪。于是决定在此休整越冬。第二年农历三月,乌里雅苏台将军给补充了500匹马和500峰骆驼,继续西行。经过 阿尔泰 ,取道 塔城博乐 ,农历七月二十日到达 伊犁
  西迁途中,一度粮食奇缺,锡伯族军民就挖野菜充饥;缺乏布匹,产妇便用野草包裹婴儿。他们带着女祖宗——“喜利妈妈”,祈求她保佑人口平安;带着男祖宗——“海尔堪玛法”,祈告他保佑六畜兴旺。出发时,他们点燃了麻绳,一根接一根,让故乡的火从 东北 延续到西陲。锡伯族人以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走完了西迁全程。
  到达 伊犁 后,经清点,途中生婴儿350多个,自愿随军的亲属405人,实际到达 伊犁 的锡伯族为4030多人。 伊犁 将军将西迁兵民安置今 察布查尔 ,沿 伊犁 河南 岸开始了屯垦戍边的生活。他们自带弓箭腰刀,驻守在 伊犁 河畔18个卡伦,并且定期派官兵到 塔城喀什 换防。1866年, 伊犁 发生维吾尔、回民暴动,锡伯族官兵坚持抗俄斗争,不屈不挠。后来他们逃往俄国,后经谈判终于返回祖国。在总管、领队大臣喀尔莽阿率领下,他们撤到 博尔塔拉 、车排子、塔尔巴哈台屯种军粮。1868年,驻 塔城 的代行 伊犁 将军荣全,将西部营官兵编为塔尔巴哈台新满营右翼3旗。左宗棠收复 新疆 时,屯垦的锡伯兵民积极支援粮草,积极参战,回归 伊犁 。1881年,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伦从新满营中挑选右翼马队锡伯官兵一营留驻 塔城 ,其余全部调回 伊犁 。1912年民国政府实行裁旗(满营)归农,驻 塔城 的锡伯族官兵遂弃甲归田,连同家属定居 塔城 县喀 拉哈 巴克地方。
  锡伯族官兵弃甲耕田、安家落户后,他们充分利用 塔城 的自然条件,挖渠开荒,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在 塔城 东北 方向开凿了一条约十几里的长河,即阿布都拉大渠,并修复了卡浪古、西伯图等多条灌溉渠,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为 塔城 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今,在 塔城 市境内居住的锡伯族人主要有八大姓,郭、郑、佟、哈、葛、吴、谷、孔,信仰萨满教,其民风与汉族基本无二,善骑马、射箭、摔跤。由于长期与汉族、哈萨克族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都懂得好几种语言,出了不少翻译人才。
  回首锡伯族儿女在 塔城 市200多年的历史,就像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11
目录
11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