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寻找秋天-多瀑沟徒步
2015-10-08发布 4323浏览
五冬六夏Lv17

8篇游记,211粉丝

我的出行信息
  • 出发时间 2015-09-28
  • 人物 和朋友
  • 人均费用 2000
  • 出行天数 7
举报

序 
   上班挤地铁,放假出来玩还得挤人潮!大概在现而今拥堵的国庆期间,想找一个清净而美丽的地方静静享受旅行的乐趣真的很不容易了。
徒步去野是个不错的选择。去到那片荒芜里,远离尘嚣,只有时光 和美 景与你为伴,听风的声音,看云的姿态,感受自由的呼吸……
早在八月就开始计划十一走多瀑沟的线路,最后加上我自己组成了一支14人的队伍,一水儿的精壮汉子!一个背包,一个礼拜,一路扶携,在阳光和风雪中,感受原始山野的壮丽。


前些天的阴雨天气,着实让我很不爽。每天一雨,成为规律一般,这在九月的高原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儿啊。所幸,在出发的前一天,阳光终于开始肆虐整个天地。并一直延续过几乎我们的整个行程。似乎要把这个发霉的世界烘干烤透。
清晨六点,中秋的月光把黑夜照得透亮。月影婆娑,前路坦荡。一个个气鼓囊囊的大背包像鱼罐头样被塞进汽车后备箱。随着尾气的喷洒,未知的荒原离我们越来越近。车过 德格 ,快到龚雅乡的时候,远远看到一大片浓雾在峡谷中升起,穿梭在阳光里,宛如仙境。对于久没看到城市汹涌的雾霾的我来说,这是很稀奇的事儿!我们的藏族司机也说以前从来没见过。我们是生活在雾霾,阴暗,潮湿,拥挤,狭隘中,而这个世界还有个角落的人民是生活在蓝天,白云,阳光,辽阔的环境中,他们是幸福的。我们能走到这个角落,也是幸福的!
沿着金沙江一路前行,阳光一点点浓烈起来。透过车窗洒进来的光线,爬满身体,像情人的轻抚。进到山沟以后,海拔渐渐上升,风景也越加漂亮。河水清浅,树叶黄绿相间,偶有一簇艳红的灌木点缀其间。这才是能看到的秋天。秋天,是属于色彩的季节。
达马乡,这只是众多藏族村落中的一个,其实并没什么可说的。但因为宗萨寺的所在,让它浮于尘世,声名远播。沿着街道行走,总能瞥见一片逄红色从身边飘过,夹杂着不染尘埃的清灵之气。
租马,还是得提前联系好!这是我们在村口联系马匹的过程中得来的经验之谈,或者说是教训更为妥帖。原本路线中后程路段是过不了马的,但队里的伙伴都想节省点体力,随临时在多瀑沟入口卡沙村找马匹,准备前两天的路程轻装行进。当地藏民几乎不会汉语,只能找司机来帮忙询问,最后被告知,马是有的,但都在山上放养着,要用还得上山去找回来。我们当时就懵了。
“要多少时间能把马找回来啊?”我关心的只是时间,毕竟现在已过中午,耽搁不起啊。
“不晓得嘛,得去找嘛,可能三个小时能找回来吧。”司机转述着老乡不太确定的话语。
以我对藏族老乡的了解,他们说的时间真真儿不能相信。“孙哥,这时间不确定啊,咱现在要嘛自己背包走,要嘛在这儿老乡家休息一晚,明天出发。”几人凑到一堆,我建议说。
哥几个思量了一阵,孙哥叼着小烟儿过去跟司机说,“这样,我们先背包走,你让他们去找到马,就来撵我们。不管今天能不能撵上我们,都照两天付钱,当然,前提是明天我们从宿营地出发时得有马。”这整个一土财主的模样啊!
“要的,那你们要几匹马?”藏族兄弟一看生意成了,积极的问。
“我们要三匹。”孙哥回到,转过头又问我,“李双,你们呢,租不租?”
我当时那个心疼啊,租啥马呀,自己走多好。
“我们也租一匹。”这会儿,萧萧在边上说道。“没事儿,这钱,我出!”
我靠,都是壕,就我是一穷屌丝!其实,萧萧在户外徒步只能算是个初哥,他也怕消耗太大,走不下来。只有我,坚持或者执拗的认为:身体力行。徒步,就得靠自己走,那种双脚踏地艰难行走在路上的感觉,是多真实的感受啊!那些隐秘在深处的美景,不就是因为难以触及,才能一直美好的盛开的吗?!
背上包,迈开脚步,一步步朝着美景走去。多瀑沟,据说是因为瀑布多而得名,但不论那个季节,我都没看到什么瀑布。但她的美,真的会让你不虚此行。进沟后,沿着溪流一路上行,枯黄的草地,茂密的森林,色彩斑斓的灌木丛,飘扬的经幡,纯净的蓝天……!第一天的行走,伙伴们都处于亢奋状态。不时高声歌唱,抑或摆出各种姿势寻求拍照。马匹在我们扎下营以后,姗姗来迟。一个藏族阿佳,两个藏族卓玛,四匹马。
在接近60度的乱石坡上跳跃挪移,海拔在迅速攀升。在经历了前一天轻松惬意的轻装前行后,翻越这个陡峭险峻的垭口对体力和耐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几乎每迈出十几步,就得停下来歇一歇。这会儿,队友间的体能差异就显著的体现出来了。当第一梯队的伙伴到达山顶时,落在最后的队员才刚刚到达山腰,相互之间的时间差达两个多小时。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信号,队伍拉得太长,影响到整体的进程速度。开始担心,队友的身体状况。果然,晚上在营地,见到两个伙伴有轻微的高原反应症状。考虑到明天的行程是一路缓下坡,商量后决定,今晚好好休息,看明天早上的状况如何。要是还不行,明天就少走一点。
下撤,这是个无奈的决定。队伍里有部分伙伴因为身体状况,体力,年龄各种问题,不得不提前转向另一条沟谷下撤。就此,队伍分为两支,一支体力好的跟随我继续翻越三座垭口往原计划的新路海前进。另一支,由萧萧带着从益娘沟下撤到绒麦龙乡。后来的行程,也证明这样走是最明智的。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24
目录
24
5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