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听人说“
伊斯法罕
半天下”, 据说这话来自16世纪
法国
诗人雷尼尔。
什么是“半天下”?
就是说,半个天下的财富都在这里了呗!
从
亚兹德
过来,一路看到的环境都是满目苍凉。当然也有因为冬季的缘故,但实在想象不出,如此人烟稀少荒漠广大的这个地方,居然还会有过“半天下”的繁荣景象!
想象不出是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存太少啦!
从坐落于
伊斯法罕
中心的伊玛目广场说起,也许我们能捋一捋,这个如今看起来并不怎么现代化的城市,当年她怎么就能“半天下”了?
据称
伊斯法罕
的精华凝聚在伊玛目广场上。
伊玛目广场又称
伊斯法罕
皇家广场。
导游法拉赫姑娘说,伊玛目广场是世界第二大广场,面积约8.5万平方米,在过去,这里曾是打马球的场地。
我们一位同伴跟她开玩笑,第一大广场是哪个?
姑娘愣了一下,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
结果我们同伴倒不好意思继续开玩笑了,告诉她:就是我们
中国
的天安门啊。
广场的中央有一个很大的方形喷水池,两侧有高大的水柱,水池与四周建筑之间,是草地和花圃。
有资料这样介绍:
1598年萨法维王朝新君阿
巴斯
为避开
土耳其
人的侵扰,将首都南迁到
伊斯法罕
。阿
巴斯
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他当政41年,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之策,发展经济,建立常备军,同
欧洲
国家结盟对付奥斯曼帝国,使萨法维王朝很快进入鼎盛时期。
同时,他延揽人才,搬迁五千多名
亚美尼亚
能工巧匠到
伊斯法罕
,吸引大批
欧洲
制造商、武器专家来
伊斯法罕
投资设厂,从而推动了整个帝国的手工业发展。
此外,他还派遣人员到
俄罗斯
、
印度
等国洽谈生意,邀请
英国
、
法国
、
葡萄牙
和其他
欧洲
国家的商人到
伊斯法罕
经商,并给予诸多优惠条件。
一时间,帝国的对外贸易十分红火,不仅出口自己生产的地毯、羊毛、葡萄酒、珍珠、水果,还把从
中国
和
印度
进口的瓷器、丝绸和纺织品转运到
欧洲
。
伊斯法罕
遂成为沟通东西方贸易的“
丝绸之路
”的南路重镇。
这里常年有大批东西方商贾和游客集散。“
伊斯法罕
半天下”之誉遂传播开来。据17世纪中期旅居
伊斯法罕
的
法国
商人记载,“阿
巴斯
大帝简直把
伊斯法罕
建设成了一座崭新的城市”。市内有162座清真寺,48所神学院,283个浴池,1802家商队客栈。
伊斯法罕
的常住人口超过5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阿
巴斯
大帝尤其重视
伊斯法罕
的城市建设。他亲自规划和设计,架桥筑路,扩展广场,修建花园,重建王宫。他的臣属,从大臣、将军到管家、侍者,也纷纷根据自己的地位和能力建造清真寺、经学院、桥梁、澡堂、商铺。一时间,
伊斯法罕
简直变成一个大工地。而居于所有工程之首的是位于市中心的广场及其周围的整个建筑群落的修建。
当年所称的帝王广场,现易名伊玛目广场,原为一个破败的小广场。阿
巴斯
决定将其扩展为王都的“神经中枢”。扩展后的广场呈长方形,南北长512米,东西宽158米。广场四周修建有两层高的拱门式回廊,可做观礼台;拱门装饰华美,体现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广场是阿
巴斯
大帝检阅帝国军队、举行盛
大庆
典、全民节日欢庆、观看流行的马球比赛的场所,也是集中展示帝国的强盛与威仪的所在。
还有这么一段能让
中国
人兴奋一下的:
当时,阿
巴斯
大帝曾聘请三百多名
中国
工匠连同家属来到
伊斯法罕
,建窑烧制瓷器和琉璃瓦,以作装饰之用。
伊斯法罕
的建设和
兴隆
,可以说也融入了
中国
工匠的汗水和智慧。
伊斯法罕
“半天下”之说,因此也融有
中国
的内涵。
你说吧,这样的大帝这样的气魄这样的大举动,
伊斯法罕
不“半天下”,还有谁家能“半天下”?!
广场南边的清真寺,叫皇家清真寺,始建于1612 年。据说是因为阿 巴斯 大帝要修建一座“与王朝地位相称”的清真寺。因为担心在有生之年难以完工,为缩短工期,大帝甚至下令少用 马赛 克琉璃瓦,改用七彩绘瓦。但即便如此,在他去世时,也只建好了穹顶。后来他的继任者继续修建,整个工程历经多年(有的说历时26年,有的则说54年)。
这座清真寺外高52米,内高38米,拱顶和两个高48米的宣礼塔镶嵌着蓝色的瓷砖,同以黄色为基调的城市形成鲜明对照。
导游们都强调说,这座清真寺最特别之处在于,站在伊玛目广场上,你会发现清真寺的正门和清真寺的座向不一致。这是因为广场规定一切建筑物的正门均需面对广场,但所有清真寺又必须面向圣城
麦加
方向。所以设计师巧妙地把清真寺的正门和宣礼塔的面向建成了偏角,这样就能使广场保持了工整的长方形,而清真寺的朝向又能符合宗教的要求,这完美的配合让伊玛目清真寺不断被世人称奇。
(不好意思,虽然明白导游们说的是什么,但对于“方向盲”的我来说,还是一时找不到北。
)
本游记著作权归@平常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