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与丁先生一番长谈后,更坚定了我们再细逛一遍丁村的想法。
对于丁村的古建民居,相关部门已开展了大量的整修、保护工作,并将已经修复好的“南院”(注:此处所说的南院,是指按血缘关系的分枝,不是一个院子)的各个院落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参观路线,各院按不同的主题陈列、展示,形成个性鲜明的“丁村民俗博物馆”。
走进丁村民俗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许多关于丁氏家族的图片和老照片。由于时间所限,不能一一细看。从丁先生的口中得知后:这些精美古宅的主人,早先并无人通过科举的途径做官。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丁氏族内有一富户通过不惜血本的大把捐赠,获得乾隆皇帝恩准,赐予“同知”的虚职。这是丁氏家族获得朝廷认可的一种标志,此举大大挺高了家族的社会地位。
丁氏家族对此感恩有加,特建造精美的牌坊一处,供奉木雕刻的圣旨,以示皇恩浩荡、感激不尽。走进长长胡同的尽头,一眼就看到这个位置突出的牌坊。
可别小看这一个“同知”的虚职,它可以让丁氏家族由民变官。社会地位的提升,可以让地方官员侧目相视——当上了官老爷,就不必低三下四、再受他们的窝囊气了。进进出出,也可以与他们平起平坐,这同时也为丁氏家族的生意带来更多的机会。
过去有种错觉——每处古院落总属于某个人家,但实际上却非如此。由于年深日久、支脉繁衍,往往是对于一个院落或一处房子来说,都有众多的继承者。再加上土改时的重新划分,这些古宅的所有者、继承者更为复杂。即便是他们有心对破损的古宅加以修缮,也很难付诸实施。
文物保护部门通过收归国有和扶贫维护、维修的办法,对这些古宅开展了大量保护工作,这使得游客有幸目睹到这些质朴而又精良的晋南民居的代表作保存较为完好。然而,仍然有些古民居分散在个人手里,作为日常生活、起居使用。
点击加载更多...
本游记著作权归@喜雨堂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