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以色列
”出现在我们的旅行计划中时,我就想到了
耶路撒冷
。这座被赋予传奇历史与神圣光环的城市,一度让远方的人儿无法辨析它究竟是来自于传说之中,还是现实里确有其地。在过去的日子里,我的知识储备方向与旅行的脚步并没有将我引导向这座拥有“世界中心”光芒的城市,因此,当我以无知者的姿态叩响它的大门时,甚至不知道迎接我的会是一道超越想象的光芒,还是一片令人唏嘘的断壁。
很多人在
耶路撒冷
的旅行前后,会以《
耶路撒冷
三千年》这本书作为一把去了解这座不容易被理解的城市的钥匙,并对书中描写的一言一语都充满信任与饱满的情绪。这本书始终被放在我的书架上,却没有被翻开过一页。这来自我的懒惰,也来自我对冒险的期待。造访一座神奇如
耶路撒冷
般的城市在人的一生中机会屈指可数,我为什么要浪费这些未知用来验证某些说辞和态度?我更想用我的双眼去观察,用自己的手去触摸那些千年来仍未风化的石墙,猜测那些沟壑的源头,是否困住了过来人的眼泪。
我们的行程中,有两次出现
耶路撒冷
的名字。第一次是在行程开始后的第三天,我们在晚上从
海法
一路南下抵达
耶路撒冷
,还掉车子,住一晚,隔天通过距离
耶路撒冷
最近的侯赛因国王大桥边境进入
约旦
。这一次的短暂停留,
耶路撒冷
除了暴雨的天气与没分寸的酒店邻居以外,没有给我留下任何能谈一分钟以上的记忆。第二次是在结束
约旦
的行程后回到这里,我们在
耶路撒冷
一直待到整个旅行的结束。行程前拼后凑,仍旧错过太多,它尘封三千年人们对这里的爱、恨、信仰、痛苦与无穷无尽的向往,一朝一夕一言一语,总是道不尽的。
想谈
耶路撒冷
,那么一定躲不开这里糟糕的天气。早春二月,尽管
约旦
南部的山区还在下着鹅毛大雪,
地中海
畔的
特拉维夫
已经荡漾起令人舒爽的暖意。距离
特拉维夫
不到一小时车程之外的
耶路撒冷
,靠近城市边缘地带的公路开始拥堵,广播里是听不懂的阿拉伯语歌曲和希伯来语新闻,看着左手边远山上逐渐亮起的明黄色灯光如同散落大地之上的银河,恍恍惚惚之间,天空开始飘下雨来。
来没来过
耶路撒冷
的人都觉得这里埋藏了三千年来人类全部的苦难,带着悲悯的眼神注视着这座已经归于平静的圣城。此刻开始稀稀拉拉落下的雨点,就像是这一曲悲伤协奏曲的情绪点缀,烘托着这里令人心绪难平的沉重气息。
你从哪里第一次听到“
耶路撒冷
”的名字?大部分人都已经再难觅对于这座城市记忆的渊源,但是和世界上大部分名声在外的城市不尽相同的是,你听到“
伦敦
”、“
巴黎
”、“
纽约
”、“
东京
”的时候,胸中涌起的期待和画面感和“
耶路撒冷
”绝然不同。如果那些城市在脑海中浮现的是如同霓虹灯般的五颜六色,那么
耶路撒冷
的颜色,大概只有黑与白。就像一张沉睡在历史深处的老照片,它只拥有历史,无比深厚沉重的历史,并且带着那些讲不完的故事和泪水被动地进入到了这个时代,却存留着这个时代不复存在的城市气息。
所以,在进入城市的霎那看到丛头顶呼啸而过的电车会不会觉得惊奇。它和那些穿着保守派黑色传统服饰的犹太人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像是时光开了个玩笑让你看了一幕电影中的幻想画面一样。我们小心翼翼地四下探索,仿佛打开了一本古卷,纸张已经苍老泛黄,写满我们看不懂的文字和陌生的故事。
天气、颜色、城市卫生、值得夸赞的咖啡店。如果需要我罗列对于 耶路撒冷 的印象,我会这样填写答卷。这里的天气实在糟糕,下雨不分时候,白天下、晚上下,下五分钟停五分钟,打伞都变成一件值得踌躇的事情。满街都是湿漉漉的味道,地面的积水映着灰蒙蒙的天空,偶尔阳光从厚厚的云层里透出令人向往的光芒,老郝说,或许这座城市的神圣,也有一部分来自于那些看起来就令人联想到希望的微光吧。
耶路撒冷
有一种颜色,覆盖着泥土、沉淀着时光、隐藏着故事的浅驼色。如果去过
约旦
的山区,就会知道这片土地盛产着红色的土壤,用石头铸造起来的城市无法改变土壤的颜色,反而会让房屋、城堡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也正是这种颜色,让第一次来到
中东
的我们,坚持认为对于
中东
满是沙漠、荒城、孤寂的寺庙与教堂的画面,成为了确定无误的现实。老城是这种颜色的中心,从城墙外渐渐扩张的城市延续了这样的色彩,在连绵不断的阴雨洗刷下,仍然无法散发出清新味道的色彩。
大部分知道我们来
以色列
旅行的人,都显示出比我们自己担心一百倍的态度来。其实这里早就没有了飞毛腿导弹的侵扰,巴以武装冲突趋于平缓,格兰高地靠近边境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地,而
加沙地带
更不是旅行者能随意进入的封锁区。我们怀着相对乐观的心情进入到
以色列
,却发现离这个时代并不遥远的战争留下来的疤痕与创伤,仍旧弥漫在空气之中。
特拉维夫
的城市模样维持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主流城市风格里,
耶路撒冷
的城市发展更是维持着令人疑惑的时代特征。而街道上、市场里会出现荷枪实弹的
以色列
军人,不知道是带来紧张的气氛还是令人安心的保护。从背景、历史完全不同的城市远渡而来,我读不懂这座城市,碰触不到犹太人的紧张,理解不了
巴勒斯坦
人的克制。但是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并没有背负着某些令人无法喘气的使命感的严肃,你看到的是,他们在并不时髦的服装店前流连的眼神,看到的是,他们在咖啡店里放声大笑的快乐,看到的是,他们在市场里对一串葡萄的斤斤计较,看到的是,他们如同老古董似的穿着黑色的宗教服饰站在路边沉迷于手机的欲罢不能。战火的味道还在身畔没有完全消散,古老的城市带着不足以推动它大踏步奔跑的新鲜血液,用一幕陈旧的幕布,讲述着与
中东
地区之外同时代的独幕剧。
本游记著作权归@小羊同学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