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人行瑞安之七——心兰书社,瑞安革命烈士纪念馆,西门村风情等
2017-08-30发布 4143浏览
在路上,遇见Lv45

217篇游记,2598粉丝

我的出行信息
  • 出发时间 2017-08-29
  • 人物 一个人
  • 人均费用 50
  • 出行天数 1
举报

心兰书社

位于邮电北路和公园路交叉口附近。
      心兰书社是清末“同光新政”(注1)的历史产物,初建于19世纪70年代初。此一时期,正是清王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面临内外交困,危机重重。为了摆脱困境,以恭亲王奕訢、李鸿章、张之洞和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人物,以“师夷长技以自强”口号,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举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选派容闳、严复等留学欧美,后又派詹天佑等幼童100多人先后分4批赴美留学。同时,又举办了 北京 同文馆、 上海 方言馆等新式学堂及一些公共图书馆,用以培养人才,实现富国图强之目的。虽然洋务派的“自强之梦”在甲午风云中破灭,但它客观上引进一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为近代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和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地处我国东南一隅、交通闭塞的海滨小城—— 瑞安 ,许启畴、陈虬等20多位社会先贤顺应历史潮流,走在时代的前头。他们以集资方式,于同治十一年(1872),率先在 瑞安 筹建一座作公众阅览、播布古今中外文化科学知识的民办公共图书馆。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许启畴,字拙学,号雪航,一生博学多才,是当时 浙南 著名的中医师、书法篆刻家和画家。此人在抨击时弊上常有不同凡响的见解,自视甚高,常轻视尧舜汤武,被当时人称之为“畸人”,但他的为人却十分谨慎,善于交友,为人正直。
     瑞安 在现如今一些文人心目中是 温州 的“书香门第”,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称,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均出自 瑞安 ,如宋朝的陈傅良, 永嘉 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以及“玉海楼”的主人孙诒让父子等等。清代, 瑞安 习文之风日盛,一些富庶人家藏书也不少,而民间书生却苦于无书可读,若要到 富裕 人家去借书,也需与藏书之家拈亲带故或是请人介绍借阅,并且还要遵守“规矩”。一些年轻的书生要读书却无法读到好书,当时家住 瑞安 县城大沙堤的绅士许启畴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于是许启畴与几位知友商议发起征集图书筹资共同建书社的倡议活动,当时 瑞安 名流陈虬、陈国桢、陈仲舫、陈黻宸、池竹卿、林楚卿、金雅莲等20人加入,每家出资十五千,共筹得三百千,在县城心兰巷创办“心兰书社”。除购买书籍外,余款在飞云 江南 岸置涂田数十亩,以田租收入作为历年添置新书的费用。光绪二十年(公元1886年)许启畴逝世,陈虬等继其志在城 东北 隅面城临水处购得地基二亩建房,毗连的精庐寺也划归书社所有。
    李秉钧先生对 瑞安 明清历史文化研究颇深,李先生系民间历史文化爱好者,对明清时期的 瑞安 文化研究得比较透彻,经常有文章在一些国内专业刊物上发表。据他介绍,原来心兰书社所建的地方是一片农田,周围也没有其它建筑物,后来的房屋建筑在书社旁边时,也没有什么名称,但随着心兰书社的名气越来越大,大家才把这条通往心兰书社的小巷叫作心兰巷。据李秉钧先生介绍,虽然目前无法找到当年心兰书社借读制度的一些原始档案,但从零零碎碎的资料里挖掘出的一些内容,还是可以看到心兰书社当时比较完整的借阅制度及管理模式——民间自筹购书款项、集体所有共同经营、实行面向个人借阅、采用信用借书方式等等。他称,心兰书社当时靠在飞云一带的田地租金收入来维持运转,收入一部分用于购书,还有一部分作为心兰书社日常管理经费。从一些资料里可以知道,当时心兰书社对 瑞安 所有喜欢读书的书生开放,并且一次只能借一本书,登记好借书时间与书名后,待阅读完毕时归还也需要填写还书时间,中途如果谁需要此书,可以通过登记本查到此书现在某某人的手里。据说,当时心兰书社采用的是信用借书方式,如果谁在借书时,把书丢掉了或是借书不还,会被登记在册,此人从此与心兰书社无缘。书社根据借阅者的信用程度决定此后是续借还是拒借。经过几年的积累经营,书社藏书量大增,达到“寻常文史略可足用”程度。
  以史实为证,心兰书社与当时同类型的国内外公共图书馆相比较,它的创办时间比同文图书馆(1877年)早5年,与大洋彼岸的 美国 波士顿 公共图书馆几乎是同时起步。尽管心兰社只是早期公共图书馆的雏形,而且规模不算大,但从历史角度或文史地位而言,定位为我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和省级文保单位是无可非议的。
    晚清政府后将书院改设为学堂,所有书院藏书陆续为各地图书馆接收,心兰书社亦成为 瑞安 图书馆。这种改制对封建书院藏书向近代图书馆转变起到催化和促进作用,也使心兰书社完成历史使命,但它对 瑞安 的文化产生的影响和在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史上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现代图书馆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除购买书籍提供市民借阅与使用,还有专门的经费和专门的管理人员,以维持图书馆的正常运转。而心兰书社早在1872年就实现了此行为,由地方绅士集资,并且以田租的收入来维持书社的正常运转,从这个意义上说,心兰书社堪称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雏形之一。
  心兰书社的创建,不仅为 瑞安 读书人提供了阅读条件,而且还为他们搭建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砥砺的平台,成为培育 瑞安 人才的一方沃土,对推动科考发挥一定作用。据 瑞安 地方志记载:就在书社创办的第二年,陈虬的二哥陈仲舫考中癸酉(1873年)拔萃科举人。嗣后,书社同人中有7人蝉联5科举人:乙酉(1885年)科胡鹤汀,戊子(1888年)科周仲龙,己丑(1889年)恩科陈虬,辛卯(1891年)科郭梅笛、胡榕村,癸巳(1893年)恩科陈黻宸、蒋作藩。其中胡榕村、陈黻宸又分别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十九年中进士;蒋作藩于光绪三十三年举贡会考及格。自同治十二年至光绪二十九年期间, 瑞安 学子乡试中举人的有胡宝仁、沈风锵、洪锦标、章献猶、陈虬等28人。他们之中又有黄绍箕、项兰芳、胡宝仁、胡调元、陈黻仁等10人会试中进士。文风扬瓯,继承和弘扬 永嘉 学风。其中陈黻宸曾当选民国国会众议员,任 北京 大学教授,与陈虬、金鸣昌为维新派人士;陈虬、何迪启、陈葆善是我国最早中医学校——利济医学堂的创始人和著名医生。
  心兰社有利于科举,固然是受它的影响有关。但从历史发展观来看,更重要更深远的影响是:
  1.据有关史料记载:心兰社供阅的书刊,不局限于国学之类,而且引进西学,诸如严复译著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 法国 卢梭、孟德斯鸠等人“三权分立论”。此外,19世纪90年代初,陈虬等激进的维新派,也将 上海 的《苏报》和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供读者阅览,对 瑞安 近代维新变法思潮和后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心兰社所推崇的中外学术思想,正如它的建筑结构一样,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特色,不仅泽被后世,对后学者影响甚大,而且它在提高民众素质、开启民智,推动近代 瑞安 的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方面功不可没。
  3.心兰社的发起人和创办者倡导的“ 瑞安 人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启迪了后继人,他们在振兴地方实业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在它之后,陈虬等人主办的利济医学堂,孙诒让等人举办 瑞安 学计馆(瑞中前身)和 瑞安 城厢的东南、 东北 、西南、 西北 四隅小学堂,吴之翰创办的德象女子学堂等,均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前相继出现。此外,光绪三十二年(1906),如项申甫、项苕甫创办的温瑞轮船公司(太守轮船公司,注2),开创了从 瑞安温州 的内河客货运航线,小轮船成为当时最便捷的交通工具。这些实业的创办,均领先于 浙南 地区,全省乃至全国。
    心兰社从清末到民国,历风雨沧桑数十年,后为国民政府党政机关“三青团县团部”所占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又为公信簿记学校、丝绸厂、食品厂等单位使用(不久销声匿迹,不复存在)。然而,它所开创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形式却直为后人所继承。抗战时期,一些有识之士,曾在西山 文昌 阁设民众文化馆,又有人在会文里许氏宗祠里开办民众图书馆。上世纪40年代后期,后垟河畔又开办了仲容文化馆。这些公共文化机构都免费为民众开放,深受百姓欢迎。新 中国 成立后不久, 瑞安 县图书馆成立,作为广大读者阅读书报、借书及提供查阅资料的公共场所。今天随着城市规模扩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瑞安 市已建成现代化、多功能的图书馆,全方位为广大读者服务,这正是心兰社传承和延续的结果。2011年4月,心兰书社修缮工作已开始,保持民国时期的仿西洋建筑结构。按旧城改造规划,复原与修缮完毕的心兰书社,将与附近的管宅、何宅等明清故居结合起来,成为 瑞安 市古玩、雕刻、画展等文化场所,届时将是瑞 安城市 街道的新亮点。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151
目录
151
7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