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2017寒假埃塞坦桑肯尼亚三国游——(三)拉利贝拉(一)
2017-10-01发布 1610浏览
流水 MelodyLv27

48篇游记,203粉丝

举报

早上不到六点,我和新颜就背包到了马路对面的车站,许多人站在低矮的铁栅栏门外等候开门,有人告诉我,去另一边的出口。那个地方,昨天曾在人们的指引下到那个门口的小亭子里咨询过班车信息,所以知道今天六点要到车站。回头刚走几步,就听身后开门了,赶紧回头跟着人群往里进。有人对我说什么,我没听懂。走到里边才发现,另一边那个门外站了更多的人。哦,原来我进的那个是司乘和工作人员入口,这个还没开的才是乘客们走的。
埃塞各地的当地班车站就是停车场,提前买票和上车买票皆可。我没有比较验证过,以买票的经历分析觉得上车买票比较好,买票前问下同车乘客,会有比较可靠的票价。当时天色很黑,有人主动问去哪,并指给我去 拉利贝拉 班车的位置,问价要费些心思,我昨天已经问了当地人票价大约在70 比尔 。车前站着几个人,有人说200 比尔 ,我不理也不上车,过会儿降到100 比尔 ,也别急,等有当地乘客上车,会很厚道地告诉你50 比尔 ,坐在后边的新颜很轻松地从当地人的口中得到了令人愉快的答案。
Weldiya到 拉利贝拉 一路风景很美,有一段在路前方看到象近6000米海拔的年宝玉则附近如龙般的浓雾,很困惑,附近没看到有高海拔的山啊?后来在阿尔巴门齐遇到的美丽聪慧的女子灵针告诉我,Weldiya海拔2200米多, 拉利贝拉 海拔2600米。赤道附近这样高的海拔有浓雾就很正常了。
车大部分时间行驶在山区,中间有一大段是沙土路,有的路段窄且坡度大,存在一定的危险,也因此佩服司机的驾驶技术。
九点多钟,车在一个村子停下,司机去吃饭,乘客也都下车休息。
吃饭的地方不经人指点根本看不出来,因为没有牌子,进去里边有低矮的桌椅和柜台,走过后门,进入后院,一些人正在吃饭。有乘客热情为我与卖主沟通,食物就是英吉拉,只有配肉辣味的,每份50 比尔 。新颜不能吃辣的,另做多加20 比尔 。象在 新疆若羌 的路上吃馕坑肉一样,为了不错过而点了一份,但肉咬不动,也不觉得香。
       看得出人们对我们的好奇,但是没人上前搭话,想来应该是大山深处少见外人,还保持着纯朴腼腆的性情;又或许是山区的教育普及深化的不够,懂英语的人少。 
车又开动了,增添了新的乘客。
沿途绿色浓郁的地方,路上扛着劳动工具的人也多起来。有人说 非洲 人懒,城市里,忙忙碌碌的人很多,接触较多的是起早贪黑的长途班车工作人员,尽心尽力,态度认真,很辛苦;乘车路过的农村,看着那贫瘠的土地,想想那长年的高温,再加上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对人的身心都是极度的考验。 东非 靠近赤道,季节只分旱季和雨季,要么半年无雨,要么半年雨不停。我在 东非 一个月,只在 坦桑尼亚阿鲁沙 遇到过一次阵雨,对雨没有多少了解,不知道雨量对田地有多大伤害,但旱季耕种是太艰难了,北方大部分地区人的饮用水都很缺乏,国家贫困,百姓的见识会少,赚钱的本钱、思路和手段相应也少。所以我想,就象国内许多人愿意说某个省份的人坏一样,都是有失偏颇的。
车停在一个大场院里,乘客纷纷下车,我们被告知到 拉利贝拉 了。院外的马路上等候着许多Bajaj(三轮车),到市区要价40 比尔 ,我还价5 比尔 ,司机不同意,我们背包往前走。走了一会儿,看新颜直出汗,心里愧疚。路边有个女子在等车,我们也就站下来等待,包虽然不很沉,但是这段路前方坡度很高,负重登高,对于已经坐了好久车的人太辛苦,看导航这里距离市区不到2公里,车费不能高,但我们是外国人......
女子拦住了一辆车,司机也问询并接受了我10 比尔 的价格。女子下车的时候,遮掩地给了司机1 比尔 。司机将我们送到前面不远的Asheton Hotel,这是网友提到的著名的背包客旅馆,却没看到什么客人。前台领我们看房间,很奇怪床多是床头比尾低很多,选了一间床平些的,要价400 比尔 ,不讲价。用卫生间却发现,淋浴篷头是坏的,厕所冲水也不好用。对设施疏于主动的检查与维护,也许就是少客的原因吧。
再换个房间,一张床是头低的,想换单人间,一张床收两人费用。不想为找住处费神,就要了那个标间,出门去看教堂。
看古建筑, 埃塞俄比亚 有许多好去处,但一个假期想走三个国家,必须取舍,衡量各自的风格,选择了以建筑难度大的岩石教堂闻名的 拉利贝拉 ,其中十字教堂是它最重的砝码。

360百科: 拉利贝拉 (Lalibela)是埃塞北部城镇,是埃塞 ***   的一个圣城。 拉利贝拉 居民全都为 ***   教徒。 拉利贝拉 有不少用岩石凿出来的教堂,为奇景之一。 拉利贝拉 自公元4世纪开始归信 ***   东正教会。在 耶路撒冷***   所占据后, 拉利贝拉 更一度被提倡为新的 耶路撒冷 城。
***   的11座岩石教堂大致分为3群,彼此间由地道和回廊连为一个整体。每座教堂占地几十到几百平方米,相当于三四层楼房之高。由于教堂完全凿建在山体岩石内,工程异常艰难。首先要在山坡上寻找合适的完整的没有裂缝的巨型岩石,除去表层浮土和软岩,然后把四周凿出12米~15米深的沟槽,使其与整个山体完全脱离。尔后在巨岩石内预留墙体、屋顶、祭坛、廊柱、门和窗,再极其艰难而小心地将岩石内不要的石块一点一点凿掉,形成空间,接着,在石壁上精雕细镂,最后成为一座具有特殊质感和观感的教堂。

拉利贝拉 是一个山城,小镇范围不算大,如果时间充裕,各景点的游览都可以徒步完成。分成三组的十一个教堂之间更是离的近,粗略观赏两天即可轻松完成,可是回来看照片,不免后悔当时的毛糙,有好多好奇的东西也许不会再有时间去了解。因为是在坚硬的火山岩体中艰难开凿,所以教堂的体积都不算大,但是坚固性和墙体表面的细致度颇佳;教堂都很高,又建在山上,象我这样胆小的人,在上面观看时,难免紧张。
各街道,无论秩序还是卫生都乱糟糟的,令人不爽。即使人们口中的市中心也是土路,中心西南方向,走下坡去,就可到售票中心。中心附近一群聊天的男人中的一个对我说70美元,因为网上有信息说是50美元,我跟新颜没有理会带路买票的人,继续向下走。这时收到阿贤的信息,问我们位置,并告诉我们所有教堂只有唯一那个售票的地方,票价50美元。
进到门里买票,先开包检查,后进售票处屋里买票,工作人员友好诚恳,票价50美元。
昨天阿贤联系我,说已经到了 拉利贝拉 。今天上午他徒步去看了山上的教堂,当我们到达 拉利贝拉 并找到住处时,他正回旅馆小憩等待午休到两点的教堂开门。
与阿贤会合后,他带着我们去他昨天已经参观过的教堂建筑群西南部分的 圣乔治 教堂,它更为著名的称呼叫“十字教堂”,因其顶部被设计成十字形,这个突出的特点,使这座教堂乃至 拉利贝拉 闻名遐迩,多数人为它而来。
下坡的路口处有个老人拿着棍子坐在石头台上,说开门的人还没来。说着话,四个青年拥着一位拿棍子的白帽披白巾的老人走了过来,阿贤说这是开门人,我们就跟着往下走。此时正是热的时间,没有其他游客,我自然有些戒备那四个青年,就拉开段距离地跟着,果然,那个老头根本就不是开门人,站在锁着的门前才表示没有钥匙。我们出来继续坐在路口处坐着的老人那等待,我想不明白大白天的这几个人为什么来这出“戏”。
岩石教堂因为向下修凿,所以要在外围开出长长的 通道 ,那情形就象国 内黄 土高原地坑院的入口。走在两边高高岩石墙的窄小 通道 里,心里是有些紧张的,幸好有阿贤在。记得在 印度 小镇奥恰参观Chaturbhuj 教堂时,曾经在又高又陡的墙壁通向房顶的过道里遇到两个青年,一直跟着我们,当时我们有三个人,其中有位男士,所以我虽然心里防范,也没有太紧张,没跟同伴们说,后来那两个人跟我合了影后先于我们离开了,之所以紧张是因为有个单身男游客说在那个楼顶窄处被几个人挟持要钱,情形危险他不得不屈服。
终于又来了一个持棍的白帽披白巾老人走来,坐着的老人说这是看教堂门的,然后就走到高处的椅子处坐着去了。阿贤不好意思地说“都穿的一样!” 每个教堂的高处或某个方便看管教堂入口的地方都会有个人看守,看样子都是年纪长的人。
东非 一路下来,新颜惊奇地发现好多白了头发的人还在工作,想想我们国家也快了。
老人站到门外停住,转过身来让我们为他拍照。这个门是围墙门,打开后,进入有着台基的十字教堂的院落,台基不用说,是为防雨水而造。教堂门开后,我们忙着拍照,岩石教堂里大致都是一样的结构,直对正墙一排立柱,立柱间通常2米左右,以最小占位方式隔出空间又支撑着房顶重量,立柱上方以拱形相接,厚厚的墙壁高处开着不大的窗,使得堂内除正墙处外光线昏暗,现在教堂里都已安置了 日光 灯。正墙处往往遮帘,后边也许另有空间,也许就是墙,墙上有什么,没敢深究,想是圣像吧。
看堂老人坐在正墙前的短台上,招手喊人过去,阿贤已经经历过,指点我和新颜坐过去接受老人十字架碰头的赐福,新颜过去坐在老人身边,让我拍照,并按阿贤说的随意给10 比尔 或是20 比尔 给了老人家10 比尔 。以我看来,自来熟的新颜挨坐着老人亲近如父女。接过钱,老人身子往后仰靠在墙上,表情阴沉,不再理人。我不禁莞尔,阿贤说他给了100 比尔
曾经有个朋友从 美国 回国,让我帮忙买钢琴,说跟我学伴奏,会了之后给她所在的教会弹琴。我天性爱好广泛,对她说,在你没学会之前,我先去给你们弹伴奏吧。教会的女负责人对我非常亲切友善,热情劝我入会:“入会了,主能赐你全福,不入,只能是半福”我说:“我家离的远,平日没有时间,只能暂时帮帮忙。” 去了几次,伴奏又教唱,教民们都很高兴。一天,朋友告诉我:“她说你不入会,就别来了!”
当时因为睡眠不好,跟这位朋友在教会旁边一家卖治疗仪的店在体验仪器,坐在我旁边的一位中年女子突然对我说:“这些全是扯蛋,什么能救你,只有上帝!” 冷不防,被她吓出一身冷汗。
我一位在 美国 定居的同学,讲述在生重病期间,因为事出突然,父母不能及时办下签证去照顾有两个年幼孩子的她,都是她的教友在帮助着她,使有着坚强性格的她度过了那段艰难时期。同样,当别的教友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她也是无偿地伸出援助之手。
还有那年在 哈尔滨 参观两个教堂时遇到的善良可爱的榕榕以及那位说她家在“火葬场”住的女士......
每种流传已久的宗教都是教人自修、向善、包容,而教中之人有的给人感觉亲切,有的令人望而却步。许多年来,人们在参与宗教和信仰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会因其各自的理解与诠释将其发扬光大或者引向灰暗,甚至导致出许多毁灭性的灾难。载舟覆舟,皆人性也。
跟着已是第二次参观的阿贤,总担心他等待,说实话,参观未及细细品味,方向也未尝辨别。教堂间的 通道 要么是或平或斜地穿行在高高的岩石间,要么是坡度近乎陡立的上下 通道 ,让我想起国内的地道。顺着窄道走,人在地下,不能辨清方向,感觉容易迷路。当然专为到达教堂修的路肯定会通向目标,只是没有标示牌,会费些心思和时间,也许会增添出许多乐趣。
很赞叹阿贤的好脾气,表现很有耐心,但是每看他站着等待,就心慌抱歉。
参观的第二座教堂更为隐蔽,穿过地道样的 通道 ,爬上陡窄的石头台阶,头顶着的洞口是其门所在。洞口上面两边的地上放了两扇木门,也许表明当年是有门的,看起来很不搭配的样子。看了几座教堂后觉得内部样式多雷同,如果没有壁画,倒是教堂的外形、光线色彩以及人工开凿的窄沟壑在惊悚的小心翼翼中更为令我印象深刻。
阳光透过高高的十字形窗户洒在地上,也呈十字架形,正在努力将墙与地面上的光与影拍得效果好些,看教堂的人守持十字架站到了光影里。
从高而陡的粗陋台阶小心地下去,到达第三座教堂所在的庭院。
这个教堂规模较大,墙体比之前面看过的雕凿形式要富于特色,凹凸进出的形式仿佛是由长石条垒砌,表面打磨细致得多,三层窗户,一三层外仿窗框设计,三级台阶的台基,三面有门(忘记了背面是否开门,但教堂内帘子后边显示还有空间,上开窗),看墙垛可知此殿类似于 中国 古建筑的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相应地里面立柱与外面墙垛对应而设。里边墙上也象外面一样雕出但更窄条的凹凸样式,两相对比,方觉外面宽的粗犷大气,内里窄的细腻柔和。每个穹顶都有细致设计,有的墙还有不同的图案。地面也不是同一的高度,除中间过道,里边四五进深有台。所有的细节都显示出此堂的与众不同。墙内只有一二两层窗户透进光源,想来还应有第二层,但没看到楼梯。
       迷宫样的路和少见标志牌,又没有想到当时在地图上有意记下各教堂的位置,想按名称把他们对位,发现很难理清头绪。网上资料很少,提及到的又与地图对应不上,令人难以下结论,也因此游记写的速度很慢。反复查看照片时,看到当天游览的最后一个教堂外有介绍资料,恍然 大悟 ,我手机上的地图上标示的名字是错的!
这样我知道了第三座教堂的名字叫Bete Amanuel,网上有网友说它“在第二组教堂中最美,独立岩石雕凿的教堂,外观上就有很明显的 阿克苏 风格。也是这组教堂中唯一可以绕教堂走一圈的。据说这是皇室专用教堂。”
穿过弯曲而长的 通道 ,这组中最后一个教堂Bete Abba Libanos呈现在眼前,这个教堂的顶部与山体没有分开。可能因为地势较低,殿中的地面设计得比外面高出很多,自然台阶也修得高,影响了视觉效果。教堂不大,墙周开凿的粗糙,似未完成。内部有幅画像,人物手里拿着细长朴素的十字架,十字架的底端似乎是有水流出。
进入每个教堂,都要脱鞋,加上窗户开得少而小,大多数里边空气都不好,人多时一定也是很影响注意力,没有水的地方伊斯兰教是否建寺呢?记得灵针说 拉利贝拉 都是东正教。
观赏了四个教堂,时间已到下午5点钟,这里日落时间大约在6点,我们去十字教堂等待。出了门,他们要顺原路返回,我当然不 会同 意,带着他们去翻山,登高好望远啊!果然一派大好风光!
下到平地,阿贤去应约吃晚饭,我和新颜看到路基下边有位老先生正在织布,就坐下来观看。
织机的下边挖出个坑,织布的人可以坐在地上,将双腿放在坑里,节省了地上材料的用量,后来在埃塞南方也看到了这样的织布样式。老先生笑着问买织品,我们笑着摇头。
景区附近总是有一些青年徘徊,这会儿早已围在身边,不停地问话或要提供帮助,其中有个说老先生是他的爸爸。我们不答话,问得太直面了,我就文不对题地回一句“Thank you “,使话题无法进行下去 。之前走路时曾有两个青年跟随,其中一个对我说”I love you!“ 我说:”我儿子像你这么大。“他说他的意思是爱 中国 人,说他是个学生,跟了一会儿,看我不回话,就骂了一句脏话离开了。
        拉利贝拉 著名的旅游资源,使得当地人常接触外国游客,或许是有些青年的信仰不坚定,想有所得使得不能控制情绪,遇到了几次语言上的不友善,象在 默克莱 的某些地方。
十字教堂旁边只有两位西方老年游客与导游在等待,拍完照天也黑下来,心里有些紧张,告诉新颜快些离开。
到了镇主街上找了家餐馆吃饭,说是餐馆,就是屋外搭的棚子,因为看到里边有个外国女子用餐,就走了进去。那女子点的是炒饭,正是新颜可以吃的,菜单上没看到那个名字,请教女子,她告诉了我当地说法叫“ Rice with gaoman(蔬菜)" ,并为我们要了两份同样的,我们又点了两杯芒果汁。果汁很快上来。等待中,一些年轻的欧美青年男女进来,当后进来的人开始用餐时,我觉得传说中的 非洲 慢好象也不应该是这样的。旁边一位当地女孩子看起来是个大学生,我有些坐不住的样子引起了她的注意,问我需要帮忙吗?我谢过,说那位女士已经帮我点过餐了。心中有些不快,想要离开,又怕天黑了,找地方危险。我对面坐着的男人可能是老板,他也注意到了,对象主管一样的男服务员说了几句话,一会饭端上来了,配菜看着很好看,吃一口,饭是夹生的,说明慢的原因是没有煮熟的米饭了。
       怕胃疼,少吃了些,付了钱,告诉服务员饭没熟,回旅馆休息。床头低,我反过来睡的。 


 女子自述是 卡塔尔多哈

 女人的风情是天生的。高个女子就是Mahi.

 我住在车站对面的旅社二楼

 早晨6点钟的停车场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22
目录
22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