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头图
"花初出时,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数缗"﹌孟
2018-03-17发布 770浏览
莱漂阳Lv45

73篇游记,1333粉丝

举报

2016年3月26,本想避开市区正在举办的“ 洛阳 牡丹文化节”带来的繁杂尘嚣,驾车来到了魏家坡。不料这儿车水马流,游人摩肩接踵,更加熙熙攘攘,那股热闹劲儿丝毫不亚于牡丹的观赏景点。原来,为了吸引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者和游客前来探访与观光,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主导下, 洛阳 市魏紫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驻卫坡村,启动“河洛印象地-卫坡古村落文化旅游项目”。该村村民已被整体搬迁到附近统一兴建的新居,古村落已经全部腾空进行了修缮与开发,这个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 河南 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卫坡村,近年来又先后被授予“全国传统村落”、“ 河南 省历史文化名村”以及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等荣誉称号。

魏家坡民居位于 洛阳 市区北5公里,连霍高速公路 洛阳 西站 西北 0.5公里处。魏家坡民居建于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是魏氏家族兴盛时期建造的官宦住宅。现存建筑面积25500m2,房屋248间,院落窑洞26孔。宅院青砖瓦舍,布局对称,院内主仆、水路分明,房上有五脊六兽、 狮子 海马等装饰,宅院内保存有大量木雕、砖雕、石雕及匾额等工艺美术品,展示了清代民间建筑的艺术风格。魏家坡民居修建在清朝强盛时期,建筑规模,布局、风格相对比较完整,在豫西地区较为少见,其时代风格、艺术特征为研究清代中层官宦之家私宅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利用价值。2006年6月8日,被 河南 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魏家坡已三百六十多年历史。明末清初,这里东有土楼,南有娄家沟,西有李家圪垯;天禄公迁来时,住在李家圪垯北边三孔窑洞内,人口不足十口,没有土地,经过数十年的开垦,拥有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发展到上百口,人财两旺。赈灾舍茶,慈善为人,在当时名扬四方。定名魏家坡,后称卫坡村。卫坡村现在隶属 孟津朝阳 镇,总面积 2.25 平方公里,本村三面环沟,由 西北 向东南与瀍河交汇,包围着卫坡村,山 明水 秀、四季分明、环境优美,属北温带气候。北面是北魏孝文帝陵。也是后周、北宋时,辅佐两朝宰相魏仁溥的园林--魏氏池馆,魏宰相在池馆内培育出一代名花"魏紫牡丹",栽培至今。村里有古民居、靠山窑院、簸箕式窑院、天井窑院等 62 所;清代庭房建筑现存 248 间,坑洼不平残缺的青石板路贯穿东西,两侧是古建筑,宅院内保存大量木雕、砖雕、石雕及匾额,它展示了清代民间建筑的艺术风格,对研究清代建筑艺术、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旅游观赏具有重要价值。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如果有一个人在一个朝代为相,辅佐过两三位皇帝,那不足为奇;如果一个人在不同的朝代为相,辅佐过"两家"的皇帝,恐怕还仅此一人。此人姓魏名仁溥。他原为后晋枢密院刀笔小吏,后力助郭威"黄袍加身",建立后周,他自己也一路飙升,位居宰相。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他又在相位上"坚持"了四年。魏宰相在 洛阳 有一处私家园林,人称"魏氏池馆",位于今邙山脚下卫坡村。该馆"甚大",有山有水,看景要"登舟渡池",也应该算得上名园。据说,魏宰相一生酷爱牡丹,已在池馆中栽植不少,但只要听说哪里的牡丹好,还要不惜重金买回。一天,有一个砍柴人从 洛阳 寿安山中挖回一株野生牡丹,开紫花,十分耀眼,在街上叫卖。魏宰相正巧碰到,出五十金买之,栽在池馆,慢慢培育出一代名花"魏紫"。古籍记载,有云:"魏紫,花后也","人有数其叶者,云至七百叶"。魏家有名花的消息就像魏宰相"金屋藏娇"一样引起人们极 大兴 趣,花开时节,魏氏池馆人满为患。老先生一琢磨,干脆卖开了"门票"。据欧阳修《 洛阳 牡丹记》载"花初出时,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数缗"。魏老先生一不小心开了卖票的先河。魏家坡景区内种有各色品种的牡丹可以供您欣赏体会,特别是姚黄牡丹,株形直立,枝条细硬,花蕾圆尖,花型状如皇冠,花朵高耸丰满,色泽纯净高雅。或嫩黄,或深黄,或金黄,其形婷婷玉立,其花光彩照人,其香沁人心脾。据村里老人讲,魏家坡其实是座“龙”形古村落,造型别致,村落明显有整体规划。古街全长186米,依地势而建,面南背北、东高西低蜿蜒而上,如龙盘卧。古街被两旁宅院的墙体形成封闭的胡同,而东西出口各有一株300余年的老槐树(国槐),东边的因酷似龙头被成为“龙头槐”,西边的自然而然的被叫做“龙尾槐”。据说是先种的树后建的村。古街地面由青石铺就,岁月的脚步把每块青石打磨的光滑发亮,就像龙体上闪闪发光的鳞片。过了“龙首”,看到一条百米长的东西古街。在古街入口处,立有一通碑刻,上书“增广生员雨三魏老夫子教思碑”,那是一通民国时期的石碑。敬重文人,官宦辈出,在此可见一斑。难怪魏家兴旺的100多年间,出过26个七品以上的官员、4个诰命夫人,成为中州名门望族。古街两侧依次排列16座魏氏古宅,南7北9,一色的青砖灰瓦建筑。北边称魏家北院,是三进院;南边称魏家南院,多是五进院,人们习惯称为三宅五院。南北院各自独立、又通过古街相互依存,统一成为整体。

卫坡古街,全长186米,依地势而建,面南背北、东高西低蜿蜒而上如龙盘卧,古街地面由青石铺就,岁月的脚步把每块青石打磨的光滑发亮,就像龙体上闪闪发光的鳞片。古街被两旁宅院的墙体形成封闭的胡同,而东西出口各有一棵百年老槐树,东边的因酷似龙头被成为"龙头槐",西边的自然而然的被叫做"龙尾槐"。宅院坐落于古街两旁,北边称魏家北院,南边称魏家南院,南北院各自独立又通过古街相互依存统一成为整体,"院内有院,院中套院,院院相连,院院相通"是它最大的特点。如果说独立的宅院就像一座宫殿,那么连在一起的宅院就是一座迷宫,几百间房屋形状各异,大小不同,错落有序。魏氏古宅现有16所宅院,古街北边有9所宅院,南边有7所宅院,北边的是三进院,南边的多是五进院,人们习惯称为三宅五院。三宅五院连在一起共有房、廊、厅、堂567间,其规模弘大,犹如 北京 故宫的浓缩,人们常尊称魏氏古宅为"民间故宫"。宅院从西往东呈阶梯状依次升高,每一所宅院的大门前都砌有台阶,台阶数量要与主人身份官位相符---官位越高,台阶越多。古民居周围分布着12处清代窑院,种类齐全,构筑巧妙精致,堪称地下宫殿。古民居内的窑院有三种形式:靠山窑、簸箕窑、天井窑(俗称地扎窑),是魏氏家族兴旺初期最主要的居住形式。与古宅遥相相呼应的是魏氏祠堂,一座南祠堂一座北祠堂。南祠堂叫卫族祠堂,北祠堂叫魏氏祠堂,魏氏祠堂早于卫族祠堂。虽然两个祠堂的魏(卫)字不一样,却是一个家族,供奉的是同一个祖先。
看魏氏古宅不得不看"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宅内砖雕极为丰富,大者几米见方,小者一尺不足。在砖厚度不足二寸的有限的范围内,或立体镂空,或平面浮雕,把各种人物举止表情,花卉的纹理脉络,动物的神态造型雕刻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且巧妙的融合于自然环境。木雕是魏氏古宅的精华。将古宅的讲究表现的淋漓尽致,几乎每一幢房子的屏门、格扇、梁柱、走廊、屋檐都有木雕,特别是门窗的木雕,层次丰富,主题突出。宅内的石雕也同样丰富多彩,图案清晰逼真,线条劲挺有力,构图生动自然,造型质朴浑厚,雕刻粗犷大气,寓意吉祥美好,生活气息浓厚。

少不了吃的⊙▽⊙

魏家水席与 洛阳 水席同出一脉,是 洛阳 水席的一支,流传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魏家水席与 洛阳 水席相比更大众化,更平民化,更具地方特色,更突出地方风味,也更适合平民百姓,可根据自家经济实力,随意调整,可丰可俭可贵可贱,但不管丰俭贵贱,做工不变,程序不变,味道不变,这也是魏家水席长久不衰,深受百姓喜爱,享有极高声誉的根本所在。魏家水席是老百姓的水席。魏家水席就地取材,因材而做,因人而做,既有名贵高档的食材,也有普通常见食材。但多数食材为农家自产自用的,需要购买的也就是各种调味品和农家不能自产的东西。如水席主要原料的猪肉、鸡肉都是农家自养现杀的,扁垛丸子都是是农家自产的红薯粉加工的,蔬菜是农家自种的,米面更是农户自磨的。魏家水席最注重用汤,所有汤菜都是用老汤做成,所谓老汤就是用大肉,骨头、母鸡、火腿、菌类以及各种调料炖煮后过滤而成。其汤清澈透亮,味道鲜美,香气四溢。魏家水席延续 洛阳 水席24道菜的传统标准,魏家水席可以用16个字高度概括。这16个字是:"酸、辣、咸、甜,"冷、热、荤、素","稀、稠、焦、软","蒸、炸、炖、炒"。魏家水席的24道菜,有8个凉菜,8个热菜,8个汤类。凉菜精致美观,热菜味道浓郁,汤类甜美鲜香。

正在加载更多内容...
546
目录
546
10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