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异乡接嫁
侄儿在
宝鸡
老家结婚的前三天,我奉父辈之命与其二人携礼赶赴省外接亲。平生40岁以来首次代表家族尊长充当“大客”商谈婚嫁之事,深感任务艰巨和责任重大。凭心而论,在论资排辈的农村大家族里,像我排行同辈“老末”,获此“殊荣”理应倍感荣耀和自豪,而我内心却是莫大地焦虑和困惑,或因为对此类事情的一窍不通而迷茫,或是对乡俗礼仪的肤浅认知而空虚,或是对自我沟通交往的笨嘴笨舌而自卑,总之,完全是一种被使命所牵制的身不由己,硬着头皮西行前往。
亲家住在
甘肃
永靖
县高白村,隶属
临夏
回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内为数不多的全汉族村落。全村400来户千余口人,大多来自于五十年代刘家峡、盐锅峡等库区移民,以高、白两姓居多而命名。县域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缺水少雨、“靠天吃饭”,既没名宿大家的座榜提名,也无有口皆碑的名胜古迹,但他们精湛的古典建筑木雕技艺,却是世代传承,独领风骚。据说,全国近80%以上庙宇等民俗古建的木雕工艺都出自他们之手,足迹遍布大
江南
北,劳动成果更是享誉全国,也印证了乡间广泛流传那句“地不养人人养地”的通俗说法。
乘高铁转汽车近6小时行千里路于晚八点赶至家门口,偏逢小雨气温明显低得让人哆嗦。看着大门微掩、门头无喜无彩的冷落氛围而感到纳闷,难道这是对我这“大客”的不满意、不欢迎吗?走近门槛,才发现一群后生晚辈足有七、八人,摆一长桌挤在一起死死卡住大门将我拒之门外,要我完成门头搭红毯、进门发红包的“进门礼”。这“招”来得太突然,完全没准备呀!没办法,叔侄二人只好返回附近镇上找商店“备货”,搭好红毯,把装有零钞(十元)的一沓红包放于桌上正要“蒙混过关”,没想这帮人根本不按套路出牌,鲁莽地撕开红包把钱摔在桌上,异口同声地表示:只要“毛爷爷”(一百元)头像的红色钞票,而且,个个脸上都摆出一幅不屑的表情并夹杂着嘲讽的叹气,让我好生尴尬!好言相劝加上讨价还价,最终三张红色钞票成交才算进入家门,好难呀!
步入正堂,周围齐刷刷坐着一圈族辈中的“资深元老”不下十人充当陪客,围着烤箱式的火炉吐着烟圈,操着浓重的河州乡音,时不时冒出那句我在
临夏
服役时最记忆犹新的“阿木留”(个人理解为:你好、好吧、感叹、反问等多种意境)方言,给我一种回到第二故乡的似曾相识感。侄媳大伯年近七十作为尊长邀我至座上宾,直呼我以“弟”相称,马上拉近了距离并缓解了我的紧张情绪。话不多说,双手端着斟满四杯白酒的圆盘,递我面前称为“抓酒”,代表四季发财之意,这可理解为“座上礼”。随后,族辈兄弟按资历轮番抓酒表达,侄儿身为新郎官不参与这种礼仪,所有矛头都针对我,这架势、这场合,我是谁都不敢得罪,必须一视仰头干杯,一轮下来我被呛头晕眼花,明显感到力不从心、招架不住。还好,一阵短暂停歇,上来一碗臊子面,我是毫不客气吞肚咽下,抹嘴环视,发现几十只眼睛都不怀好意地直勾勾盯着我,不就一碗面嘛?没想就是这碗面给我“惹祸”了,一转身,不知从哪冒出一堆家庭妇女带着孩子端个长方盘簇拥过来,称叔喊爷的把我搞得摸不着北,原来为“面”而来,意思要给“见面礼”。哎,中招了,真是防不胜防呀!没办法,借着酒劲跟她们死皮赖脸地胡吹乱扯,试想一张笨嘴舌战群雄哪有胜算,失掉装着零钱的红包又搭上五张“毛爷爷”总算过关。
一阵寒暄过后已至晚上11点,屋子突然静得只听到室下雨声。疲劳加酒精让我精神恍惚,撑开眼皮偷偷扫描着他们每个人,个个表情庄重毫无困意像是思考什么,于是,我顺便借酒闭眼装迷糊。突然,一位看似年纪稍轻的族人,端起酒杯又来一拨抓酒狂潮,我败下阵来,直言不讳地埋怨他们不讲人情、不尊敬客人,千里迢迢赶来也不让我休息等之类的牢骚话。这时,族辈大哥喊发话:放下红包、立马休息。哦,原来演得这出戏呀!侄儿轻抚耳边将“窃取”的内部筹码底细悄悄告我:把好上限一、二百。揉揉额头、回想一下,原来进门时孩子们设的关卡和煮面女人的套路,埋伏设计的多么完美,顿然有种被忽悠撞腰的感觉。这时胸有成竹的我重整思绪后,面对这群资深长者的一千元标码纵然千劝万捧毫不动色,一口咬定一百元不放松,急得有些陪客频繁出入、来回踱步,即使你降至六百我还是不松口。随着夜已深,空气静得有些发冷,我终于熬不住精神放松下来,加至三百才算过完这道“敬酒迎宾礼”,卧床休息已近凌晨一点。
晨起雨停气温骤降至10度以下,已入5月中旬竟然手指被冻得有些不自然,或许是海拔近二千的原因吧。闲来无事独自散步,沿着村巷漫无目的向前走。经过一座座别具特色的独家民宅,由
于都
是建于自家耕地的地区差异化政策所致,远远望去,虽不规则但很自然。走近门头欣赏木雕工艺,细致入微、风格各异,内容大都包含龙凤呈祥、凤舞锦鲤等寓意。几声雀啼不知不觉把目光引至巷头一片油菜地,金黄色花海时隔两月再次映入眼帘,唯一不同的是与
陕西
老家的那种风情文化和产业,相比之下显得尤为平静、自然和清淡。
嫁娶宴席订在镇上一处农庄酒家,时至中午远亲近邻、同学好友按时赴约,经历一场热烈的抓酒活动后,送走几个东倒西歪说着酒话的客人,送嫁仪式算是基本完结。当然,这种当下流行的“宴席外包”模式,以2小时的高效就终结了,个人认为:当流行元素植根于传统习俗之时难免出现不和谐,简单省事的同时省去了传统操办的亲邻帮携,但是也淡化了众友间的乡情、亲情和友情。
族人收尾完工又转至家中尽兴,当然,这种情境的祝酒行令绝非彼此一较高低,猜拳举杯的呵声中难以掩饰汉子们不善表达的复杂心理,质朴的言谈中夹杂着浓厚的乡土之情,憨厚的脸庞流露出对远亲出嫁前的留恋和不舍,此时的我完全不是因为烈酒的灌肠下肚,而是在这种亲人间真挚情感的赤裸对白中显得有点孤立,借机悄悄遛之。
按照原定计划和乡俗日程安排,我们与六人送亲队伍于次日凌晨同行顺利抵达
宝鸡
,圆满完成任务。这一短暂行程,让我感受颇深,思绪万千,这并非来自千里独身之行的不辱使命,也绝非千杯祝酒的义气豪情,其实,真正触动我心灵的是对民俗文化博大精深的感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个人理解:乡俗礼仪本身就是民俗文化的衍生或附属品,由于地区经济、教育、气候和自然环境等差异,在沿袭传承中必然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了解民俗,应当追根溯源,因为乡俗礼仪的背后或许就是某种文化思想的图腾或精神崇拜,那种符号和寓意,或许就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某种文化的传承或精神信仰。
本游记著作权归@仁者所有,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 THE END -